第21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秦始皇时空。
  处理政务的闲暇间隙,始皇帝起身活动了一下身体。
  “上承国策,下接民情,上下通达,是为干吏。”
  始皇帝很欣赏以这老同学为代表的这些基层干部,同时,他也更为坚定地认识到黔首开智之后,正确的政策解读和思想引导对于安稳民心、发展当地是多么重要。
  “当初六国余孽与当地郡守相互勾连包庇,对朕颁行的政策阳奉阴违,更有甚者歪曲事实、私征税赋,以致民怨渐生、国朝不稳。”
  想到当初大秦表面承平安稳实则内忧外患的局势,始皇帝冷哼一声。
  “待朕遣宣政使至各郡县向黔首宣读诏令,这些鬼蜮伎俩便无足轻重了。”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于大殿之上环顾一周,几不可闻地叹了口气,心下郁郁地想:
  “也不至我大唐的官员,能有几人做到如此地步?后世官员之德行与能力,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但他很快又振作精神,仔细聆听着文臣武将们的上奏。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随着这些年他与诸公制定的政策一一落实,这样的官员自会越来越多,大唐的百姓也会越过越好。
  李世民对此毫不怀疑。
  。
  明代宗时空。
  朱见深和朱见济两兄弟伏在案上奋笔疾书。
  天可怜见,在这大家都看天幕放松的时刻,他们却收到了课后作业。
  ——由当今圣上亲自布置的、关于这段时日云青青在此处的见闻的观后感。
  一个身影悄摸着站在了兄弟俩的背后。
  朱祁钰先是瞄了一眼朱见深的作业,首先就是干净漂亮的卷面,再一看内容,既有对于恪尽职守干实事的赞赏,又有他对于如何为国为民干实事的阐述,虽然内容尚且比较浅显,但俨然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风范。
  朱祁钰暗自点了点头,对侄儿的聪慧与分寸——朱见深通篇都是以臣子的角度陈述——颇为满意。
  再一看好大儿朱见济,朱祁钰险些一口气没提上来,那狗爬一样的字不说了,只见字里行间全都是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的向往,恨不得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糊在纸面上。
  朱祁钰闭了闭眼,回想了这几年他和杭皇后对朱见济的放纵宠溺,顿觉喉头发涩。
  之前是他们考虑到孩子很有可能夭折,只想叫他好好长大,故不曾对他的功课加以要求,可如今一看,这反倒让孩子没了自知之明,就他这身子骨,还想着去塞外纵马、滨海观潮?还不如老老实实呆在宫里多读几本书呢!
  朱祁钰磨了磨牙。
  朱见济后背一凉,呆呆地转过身,看到父亲黑黢黢的脸色。
  救命!
  父皇什么时候来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