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1 / 2)
明几许对身体受伤极为习惯,寻常小伤在他眼里根本不算回事,时常忘记换药,只等着伤口自行痊愈。或许是自小经历不同,他身上的伤确实愈合得极快,可雁萧关偏看不得他这般不将自己身体放在心上的模样。
明几许笑着点头,语气轻松,“放心,忘不了。”
雁萧关见他说得随意,却并未真的放下心来,心里暗自盘算,干脆等夜间无事时,亲自上手帮他换药。想到此处,他悄悄摩挲着指尖,说起来,战争日久,他已许久未同明几许亲近过了。思绪翻涌间,他眼神微微发烫,可不等再多想,一名身穿青色布衣的中年男子已匆匆步上城楼。
来人年约四十,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惫,眼下乌青清晰可见,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满眼激动地走上前,躬身道,“王爷,王妃,陶将军命我将战后清点出的初步账目送来。”
说着,他将账簿递了上去,“此次大战,明州城损毁房屋三百余间,其中东门一带受损最为严重,有二十余户人家的房屋彻底坍塌,阵亡士兵一千八百余人,其中明州守军千四百余人,神武军三百余人,百姓伤亡两百余人,多是被流矢与落石所伤。粮草储备尚有三万担,足够城中军民支撑两月有余,火药与箭矢消耗过半,不过赢州送来的第二批补给明日便能抵达,其中包括火药、箭矢。”
明几许接过账簿快速翻阅,雁萧关也凑过去一同查看。
当看到百姓与士兵的伤亡数字时,雁萧关抬眼望向城中忙碌的百姓身影,心中泛起一股酸涩,这些百姓本可安居乐业,却因战火牵连,承受了这场无妄之灾。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传令下去,凡在此次战乱中伤亡的百姓,每户发放丧葬费二十贯,房屋损毁的,由官府拨款修缮,所需木料、砖瓦皆从官府库房调取,若家中无劳力,可安排士兵协助,务必让百姓们早日返家。”
“是。”中年男子躬身领命,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他在明州任职多年,从未见过如此体恤百姓的长官,以往战乱过后,百姓们往往只能自食其力,官府能发放些许果腹的粮食,已算是仁至义尽,即便陶将军来此后境况改善,可像这般主动发放丧葬费、牵头帮忙修缮房屋的,还是头一遭。
他刚要转身离去,却被雁萧关叫住,“等等。”
雁萧关沉吟片刻,尚未开口,明几许已接过话头补充道,“另外,打开粮仓,今日起在东南西北四门设置施粥点。每个施粥点安排十名士兵负责,连续十日,每日辰时、申时各施粥一次。粥要熬得醇厚些,若有条件,可加入杂粮与菜叶,先让百姓们填饱肚子,安稳下来。”
雁萧关看了一眼明几许,快速在心中核算过粮草储备,点了点头,接着道,“还有,阵亡士兵的抚恤金务必在今日送到家属手中,每位阵亡士兵发放五十贯,其家属每月可领取两担米粮,直至子女成年或家中老人去世,受伤士兵根据伤势轻重,发放十贯至三十贯不等的慰问金,伤愈前的饮食与药材,皆由官府全权承担。”
中年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应道,“下官这就去安排,定不负王爷和王妃的嘱托!”
说罢,他捧着册子,脚步轻快地走下城楼。
城楼下方的街道上,陆从南正指挥着神武军士兵往伤兵营运送物资。他怀中抱着一摞叠得整齐的干净布条,脚步轻快,脸上满是雀跃,城破在即的绝望,仿佛还在昨日,那时西域联军的攻城梯已搭在城墙上,敌军士兵挥舞着长刀,嘶吼着往上攀爬,他甚至能清晰看到敌军眼中的凶光。
而今日,他还能为重建明州出一份力,心中充满了干劲。
“陆将军,这边的药材不够了。”一名负责分发药材的医官站在伤兵营门口,朝着陆从南高声喊道。
伤员太多,药箱里的干净布条与熬好的汤药,很快便见了底。
陆从南闻言,立刻将手中的布条托付给身边士兵,让他们送去急需的帐篷,自己则领着几名手下往药材库跑去。
守着药材库的是赢州城来的熟面孔,见他匆匆赶来,二话不说便开了门。
明州城的医官看着药材库里堆积如山的各类伤药,心中满是感慨与羡慕,更多的却是庆幸,多亏赢州及时送来了这许多物资,不然明州就算打赢了仗,也会陷入物资匮乏的窘境许久,绝不会像今日这般,处处都弥漫着重生的希望。
陆从南带着士兵们搬运药材返回伤兵营时,远远望见大柱正领着队伍在城内各处巡航,两人只匆匆对视一眼,便各自忙碌,很快擦肩而过。
路过一家铁匠铺时,大柱瞥见铺门敞开着,铺内的铁匠正抡着沉重的铁锤,“叮叮当当”地修补着断裂的长枪。
铁匠年约五十,皮肤黝黑如炭,手背上肌肉虬结,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灼热的铁块上,发出“滋啦”的声响,脸上却笑得格外开怀。他儿子也在一旁帮忙,十余岁的年纪,正似模似样拿着砂纸打磨着修补好的长枪,动作娴熟利落。
“车大哥,你这铺子没受损吧?”大柱停下脚步,笑着朝铺内喊道。
铁匠抬起头,用袖子胡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爽朗地笑起来,“托各位将军的福,铺子的旧屋顶被落石砸了个小洞,昨日傍晚我和儿子修了一刻钟,就差不多补好了。”
“若不是诸位将军拼死守城,别说铺子了,我父子俩的小命都保不住。”他笑得憨厚,语气却无比郑重,“前些日子,我帮着将士们运送粮草,亲眼见到敌军都快爬上城墙了,是王爷亲自提着长枪站在城楼最前面,一枪就挑飞了好几个敌军士兵,诸位将军也跟着冲上去拼杀,才把敌军打退的。”
“大柱将军,我跟我爹商量好了,等把这些兵器修补完,就去帮着修缮城墙。咱们明州能守住,全靠王爷和诸位将军在前线拼命,咱们老百姓也得尽一份力。”他儿子也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到门口说道,“我还想着,等过些日子,就去参军,跟着王爷和将军打仗,保卫明州。”
大柱乐呵呵地笑起来,“好,等会儿我就让人把修补城墙的木料送过来,到时咱们一起动手。”
随即他看向铁匠的儿子,眼神带着鼓励,“你要参军的想法很好,不过参军可是苦差事,往后可得好好锻炼身子骨,才能跟上队伍。” ↑返回顶部↑
明几许笑着点头,语气轻松,“放心,忘不了。”
雁萧关见他说得随意,却并未真的放下心来,心里暗自盘算,干脆等夜间无事时,亲自上手帮他换药。想到此处,他悄悄摩挲着指尖,说起来,战争日久,他已许久未同明几许亲近过了。思绪翻涌间,他眼神微微发烫,可不等再多想,一名身穿青色布衣的中年男子已匆匆步上城楼。
来人年约四十,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惫,眼下乌青清晰可见,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满眼激动地走上前,躬身道,“王爷,王妃,陶将军命我将战后清点出的初步账目送来。”
说着,他将账簿递了上去,“此次大战,明州城损毁房屋三百余间,其中东门一带受损最为严重,有二十余户人家的房屋彻底坍塌,阵亡士兵一千八百余人,其中明州守军千四百余人,神武军三百余人,百姓伤亡两百余人,多是被流矢与落石所伤。粮草储备尚有三万担,足够城中军民支撑两月有余,火药与箭矢消耗过半,不过赢州送来的第二批补给明日便能抵达,其中包括火药、箭矢。”
明几许接过账簿快速翻阅,雁萧关也凑过去一同查看。
当看到百姓与士兵的伤亡数字时,雁萧关抬眼望向城中忙碌的百姓身影,心中泛起一股酸涩,这些百姓本可安居乐业,却因战火牵连,承受了这场无妄之灾。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传令下去,凡在此次战乱中伤亡的百姓,每户发放丧葬费二十贯,房屋损毁的,由官府拨款修缮,所需木料、砖瓦皆从官府库房调取,若家中无劳力,可安排士兵协助,务必让百姓们早日返家。”
“是。”中年男子躬身领命,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他在明州任职多年,从未见过如此体恤百姓的长官,以往战乱过后,百姓们往往只能自食其力,官府能发放些许果腹的粮食,已算是仁至义尽,即便陶将军来此后境况改善,可像这般主动发放丧葬费、牵头帮忙修缮房屋的,还是头一遭。
他刚要转身离去,却被雁萧关叫住,“等等。”
雁萧关沉吟片刻,尚未开口,明几许已接过话头补充道,“另外,打开粮仓,今日起在东南西北四门设置施粥点。每个施粥点安排十名士兵负责,连续十日,每日辰时、申时各施粥一次。粥要熬得醇厚些,若有条件,可加入杂粮与菜叶,先让百姓们填饱肚子,安稳下来。”
雁萧关看了一眼明几许,快速在心中核算过粮草储备,点了点头,接着道,“还有,阵亡士兵的抚恤金务必在今日送到家属手中,每位阵亡士兵发放五十贯,其家属每月可领取两担米粮,直至子女成年或家中老人去世,受伤士兵根据伤势轻重,发放十贯至三十贯不等的慰问金,伤愈前的饮食与药材,皆由官府全权承担。”
中年男子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应道,“下官这就去安排,定不负王爷和王妃的嘱托!”
说罢,他捧着册子,脚步轻快地走下城楼。
城楼下方的街道上,陆从南正指挥着神武军士兵往伤兵营运送物资。他怀中抱着一摞叠得整齐的干净布条,脚步轻快,脸上满是雀跃,城破在即的绝望,仿佛还在昨日,那时西域联军的攻城梯已搭在城墙上,敌军士兵挥舞着长刀,嘶吼着往上攀爬,他甚至能清晰看到敌军眼中的凶光。
而今日,他还能为重建明州出一份力,心中充满了干劲。
“陆将军,这边的药材不够了。”一名负责分发药材的医官站在伤兵营门口,朝着陆从南高声喊道。
伤员太多,药箱里的干净布条与熬好的汤药,很快便见了底。
陆从南闻言,立刻将手中的布条托付给身边士兵,让他们送去急需的帐篷,自己则领着几名手下往药材库跑去。
守着药材库的是赢州城来的熟面孔,见他匆匆赶来,二话不说便开了门。
明州城的医官看着药材库里堆积如山的各类伤药,心中满是感慨与羡慕,更多的却是庆幸,多亏赢州及时送来了这许多物资,不然明州就算打赢了仗,也会陷入物资匮乏的窘境许久,绝不会像今日这般,处处都弥漫着重生的希望。
陆从南带着士兵们搬运药材返回伤兵营时,远远望见大柱正领着队伍在城内各处巡航,两人只匆匆对视一眼,便各自忙碌,很快擦肩而过。
路过一家铁匠铺时,大柱瞥见铺门敞开着,铺内的铁匠正抡着沉重的铁锤,“叮叮当当”地修补着断裂的长枪。
铁匠年约五十,皮肤黝黑如炭,手背上肌肉虬结,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灼热的铁块上,发出“滋啦”的声响,脸上却笑得格外开怀。他儿子也在一旁帮忙,十余岁的年纪,正似模似样拿着砂纸打磨着修补好的长枪,动作娴熟利落。
“车大哥,你这铺子没受损吧?”大柱停下脚步,笑着朝铺内喊道。
铁匠抬起头,用袖子胡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爽朗地笑起来,“托各位将军的福,铺子的旧屋顶被落石砸了个小洞,昨日傍晚我和儿子修了一刻钟,就差不多补好了。”
“若不是诸位将军拼死守城,别说铺子了,我父子俩的小命都保不住。”他笑得憨厚,语气却无比郑重,“前些日子,我帮着将士们运送粮草,亲眼见到敌军都快爬上城墙了,是王爷亲自提着长枪站在城楼最前面,一枪就挑飞了好几个敌军士兵,诸位将军也跟着冲上去拼杀,才把敌军打退的。”
“大柱将军,我跟我爹商量好了,等把这些兵器修补完,就去帮着修缮城墙。咱们明州能守住,全靠王爷和诸位将军在前线拼命,咱们老百姓也得尽一份力。”他儿子也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到门口说道,“我还想着,等过些日子,就去参军,跟着王爷和将军打仗,保卫明州。”
大柱乐呵呵地笑起来,“好,等会儿我就让人把修补城墙的木料送过来,到时咱们一起动手。”
随即他看向铁匠的儿子,眼神带着鼓励,“你要参军的想法很好,不过参军可是苦差事,往后可得好好锻炼身子骨,才能跟上队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