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1 / 2)
半个月后,太极宫御花园翠微池旁,一座农舍拔地而起,高低错落的篱笆圈出的院子里,前有两棵槐花树,后有两棵榆钱树,因此这座与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宫禁格格不入的农家小院,也被百官称之为槐榆院。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槐榆院都取代了勤政殿作为帝王寝殿的职能,成为萧贞观平素里的起居之所。
天子舍宫殿而居农舍,简直闻所未闻。
满朝文武不乏好奇之人,也不乏直言进谏之人,无论何人前来旁敲侧击,都被萧贞观不厌其烦地糊弄走,久而久之,当他们发现这位陛下除了住农舍,除了对万作园比以往更加关注,除了越来越杀伐果断,以及对待政务越来越一丝不苟之外,并无其他改变,也就不再纠结此事了。
大约是心中再也不会因为外物而掀起任何波澜,萧贞观的日子越来越清净,性子也越来越沉静,甚至朝着令人捉摸不透的方向改变。青菡与扶疏几个从小就陪伴在萧贞观身边的人背地里时常忍不住叹气,总觉得她是伤神过了头从此大彻大悟,断情绝爱,也不知道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
总归日子在一天天过去,一转眼,就到了昭兴三年。
正旦的后一日,阔别京城将近一年的岐阳县主姜见玥回到了长安,萧贞观听闻后在宫中设宴为她接风洗尘,说是宴会,其实只有她们二人。
姜见玥看着冷冷清清的勤政殿,只觉恍如隔世。
她才走了一年,京中就已经发生了许多事。
姜见黎为救圣驾而命丧德阳郡的事她也是回京时候才听说的,同时她还听闻远在西北的姨母接到消息后赶回京城,要陛下追封姜见黎,让她享死后哀荣,可是被陛下严词拒绝,连衣冠冢都不许设立,姨母同陛下因此事拉锯两月之久都扭转不了陛下的决定,一气之下连正旦都没在京中过就去了西北巡防。
除此以外她还听闻,陛下在宫中建了一座名唤槐榆院的农舍,将住处从勤政殿挪去了那里,她依稀记得,姜见黎在京郊的庄子上那处小院,前头栽种了两棵槐花树,后头栽种了两棵榆钱树,会那么巧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一顿午膳用得极为沉闷,二人心照不宣地谁都不开口提及过去,姜见玥倒是试图说些路上的见闻,只是萧贞观的反应平淡,她便知她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说着说着,便息了声。期间她数次抬头,见到的都是萧贞观面无表情、勉为其难地在用膳的情形,御膳并不难吃,萧贞观却食得味同嚼蜡。
姜见玥暗叹了口气,忍不住关切,“陛下可是没有胃口?”
萧贞观挟着青菜的筷子忽然停下了,“今日午膳不合阿玥的胃口?”
“臣女是看陛下并未用多少,故而有此一问,”姜见玥瞧着满桌并未用多少的午膳,一时担忧不已。
萧贞观将青菜丢进玉盘,搁下了筷箸,“朕早膳用得多,一时吃不下,阿玥你不必管朕,想用什么便用什么,若是不合胃口,朕再命人去做些别的。”
姜见玥随即也搁下了筷箸,提议道,“臣女已经用完了,既然陛下胃口不佳,那么臣女陪陛下在宫中散散步?”
“也好,”萧贞观撑着高桌起身,“阿玥也许久不曾入宫了,想必已经遗忘了太极宫是何模样,走吧,陪朕出去走走。”
二人出了勤政殿,一路往御花园走去。
“眼下才过正旦,园中腊梅开得盛,”提到腊梅,萧贞观忽然想起了什么,平静的目光陡然生出一丝波澜,而后迅速黯淡下去,姜见玥似有所觉,有心岔开话头。
“臣女昨日回到王府之中,见到了阿徽,”姜见玥感慨道,“她真的变了许多。”
“魏娘子的事儿,朕……”
“陛下无需多言,臣女都知晓了阿徽在京中的所作所为,陛下罚她在府中禁足,也是应该,”姜见玥重重叹了口气道,“都是臣女对她疏忽管教,令她闯下弥天大祸,陛下与太上皇只是让她禁足,一切奉养却比照县主份例,已经是对她格外恩厚,臣女明白陛下的苦心。”
“阿玥你何须自责,魏娘子所作之事与你无关,你不必都揽在自己身上,”腊梅香气隐隐传来,萧贞观深深嗅了一下,将胸中浊气荡尽,方才继续道,“若说有错,错的何止魏娘子一人,她,只是年纪小,耳根子软,受了他人的教唆罢了……”
姜见玥岂能不知其中真相,但萧贞观这么直白地点破,令她大惊失色,急忙躬身下跪,“陛下!此事是阿徽岔了心思,也是臣女教导之失,万不敢推卸罪责。”
萧贞观顿住脚步,转过身来,姜见玥一跪,随行的宫人更是“哗啦啦”跪了一地,无一人敢抬头,都伏在地上,恨不得寻个地缝钻进去。
“罢了,你们都起来吧,”萧贞观伸手将姜见玥从地上拉起,“朕与县主去腊梅园转转,你们就在园外等候,不必跟进来。”
越往园子深处走,腊梅的香气就越加浓重,萧贞观路过一颗腊梅树时,广袖不经意间被一截花枝勾住,她便随手将那一截花枝折了下来握在手中赏玩,“这腊梅花的花形瞧着平平无奇,用来煮茶倒是别有趣味,可惜宫中司茶女官无一人能烹制出其中精髓。”
“臣女倒是略懂茶道,愿为陛下一试。” ↑返回顶部↑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槐榆院都取代了勤政殿作为帝王寝殿的职能,成为萧贞观平素里的起居之所。
天子舍宫殿而居农舍,简直闻所未闻。
满朝文武不乏好奇之人,也不乏直言进谏之人,无论何人前来旁敲侧击,都被萧贞观不厌其烦地糊弄走,久而久之,当他们发现这位陛下除了住农舍,除了对万作园比以往更加关注,除了越来越杀伐果断,以及对待政务越来越一丝不苟之外,并无其他改变,也就不再纠结此事了。
大约是心中再也不会因为外物而掀起任何波澜,萧贞观的日子越来越清净,性子也越来越沉静,甚至朝着令人捉摸不透的方向改变。青菡与扶疏几个从小就陪伴在萧贞观身边的人背地里时常忍不住叹气,总觉得她是伤神过了头从此大彻大悟,断情绝爱,也不知道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
总归日子在一天天过去,一转眼,就到了昭兴三年。
正旦的后一日,阔别京城将近一年的岐阳县主姜见玥回到了长安,萧贞观听闻后在宫中设宴为她接风洗尘,说是宴会,其实只有她们二人。
姜见玥看着冷冷清清的勤政殿,只觉恍如隔世。
她才走了一年,京中就已经发生了许多事。
姜见黎为救圣驾而命丧德阳郡的事她也是回京时候才听说的,同时她还听闻远在西北的姨母接到消息后赶回京城,要陛下追封姜见黎,让她享死后哀荣,可是被陛下严词拒绝,连衣冠冢都不许设立,姨母同陛下因此事拉锯两月之久都扭转不了陛下的决定,一气之下连正旦都没在京中过就去了西北巡防。
除此以外她还听闻,陛下在宫中建了一座名唤槐榆院的农舍,将住处从勤政殿挪去了那里,她依稀记得,姜见黎在京郊的庄子上那处小院,前头栽种了两棵槐花树,后头栽种了两棵榆钱树,会那么巧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一顿午膳用得极为沉闷,二人心照不宣地谁都不开口提及过去,姜见玥倒是试图说些路上的见闻,只是萧贞观的反应平淡,她便知她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说着说着,便息了声。期间她数次抬头,见到的都是萧贞观面无表情、勉为其难地在用膳的情形,御膳并不难吃,萧贞观却食得味同嚼蜡。
姜见玥暗叹了口气,忍不住关切,“陛下可是没有胃口?”
萧贞观挟着青菜的筷子忽然停下了,“今日午膳不合阿玥的胃口?”
“臣女是看陛下并未用多少,故而有此一问,”姜见玥瞧着满桌并未用多少的午膳,一时担忧不已。
萧贞观将青菜丢进玉盘,搁下了筷箸,“朕早膳用得多,一时吃不下,阿玥你不必管朕,想用什么便用什么,若是不合胃口,朕再命人去做些别的。”
姜见玥随即也搁下了筷箸,提议道,“臣女已经用完了,既然陛下胃口不佳,那么臣女陪陛下在宫中散散步?”
“也好,”萧贞观撑着高桌起身,“阿玥也许久不曾入宫了,想必已经遗忘了太极宫是何模样,走吧,陪朕出去走走。”
二人出了勤政殿,一路往御花园走去。
“眼下才过正旦,园中腊梅开得盛,”提到腊梅,萧贞观忽然想起了什么,平静的目光陡然生出一丝波澜,而后迅速黯淡下去,姜见玥似有所觉,有心岔开话头。
“臣女昨日回到王府之中,见到了阿徽,”姜见玥感慨道,“她真的变了许多。”
“魏娘子的事儿,朕……”
“陛下无需多言,臣女都知晓了阿徽在京中的所作所为,陛下罚她在府中禁足,也是应该,”姜见玥重重叹了口气道,“都是臣女对她疏忽管教,令她闯下弥天大祸,陛下与太上皇只是让她禁足,一切奉养却比照县主份例,已经是对她格外恩厚,臣女明白陛下的苦心。”
“阿玥你何须自责,魏娘子所作之事与你无关,你不必都揽在自己身上,”腊梅香气隐隐传来,萧贞观深深嗅了一下,将胸中浊气荡尽,方才继续道,“若说有错,错的何止魏娘子一人,她,只是年纪小,耳根子软,受了他人的教唆罢了……”
姜见玥岂能不知其中真相,但萧贞观这么直白地点破,令她大惊失色,急忙躬身下跪,“陛下!此事是阿徽岔了心思,也是臣女教导之失,万不敢推卸罪责。”
萧贞观顿住脚步,转过身来,姜见玥一跪,随行的宫人更是“哗啦啦”跪了一地,无一人敢抬头,都伏在地上,恨不得寻个地缝钻进去。
“罢了,你们都起来吧,”萧贞观伸手将姜见玥从地上拉起,“朕与县主去腊梅园转转,你们就在园外等候,不必跟进来。”
越往园子深处走,腊梅的香气就越加浓重,萧贞观路过一颗腊梅树时,广袖不经意间被一截花枝勾住,她便随手将那一截花枝折了下来握在手中赏玩,“这腊梅花的花形瞧着平平无奇,用来煮茶倒是别有趣味,可惜宫中司茶女官无一人能烹制出其中精髓。”
“臣女倒是略懂茶道,愿为陛下一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