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2 / 2)
仇良弼脚下一顿,劝道,“驿站简陋,某已经在府衙安排好特使一行的下榻之处,特使还是留在府衙吧。”
“此处为江南道府衙,是仇总管及诸位同僚办公之所,下官怎好叨扰,我们住官驿便是。”姜见黎推辞道。
“特使此话言重了,如今楚州半个城都被水灾波及,驿站恐不安全,府衙地势稍高,特使住在此处也好让某等安心。”仇良弼继续劝说。
姜见黎不为所动,“仇总管有所不知,下官临行前,摄政王殿下特意奉陛下之命叮嘱过下官,眼下江南各郡身陷泥淖,您为江南道行军总管重任在肩,事务繁杂,万不可再给您添麻烦,还请仇总管见谅。”
仇良弼闻言朝北面一抬手,恭敬道,“臣谢陛下、殿□□谅,既是陛下的意思,某也不强求了,只是特使怕是有所不知,楚州形势虽不如其余郡、州来得危急,但是城中已然有数处屋舍被冲毁,为特使一行的安危起见,某就让孟识带一队人马随侍在侧,您以为这样安排如何?”
萧九瑜已经将她身边的宋渭给了她,暗中又有两方暗卫保护,姜见黎并不是很想要仇良弼的人,只是若三番五次拒绝他的好意,只怕会惹人不快。
有人在明处,总好过派人在暗处盯着她。
略一思索,姜见黎便同意了,“那便有劳孟将军了,仇总管请,下官今日前来是有一急事想要请教。”
一行人到了府衙正堂内,按位次落座后,仇良弼才询问道,“不知特使有何急事?”
“敢问仇总管,眼下楚州究竟到了何种境地?”
作者有话说:
注释:
【1】这一部分制度在唐代粮仓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
第六十五章
天堑长江,便是连暴雨也越不过。
今夏的江南陷落在如注暴雨之中,今夏的江北却仿佛天生十日,数郡已有一月未见滴雨,大地被烈日炙烤地生出了一条条裂缝。
这是大旱之兆。
江南水灾未息,民间本有流言,若是发生大旱,无异于火上浇油。
朝臣再度进谏,称水、旱两灾乃天意示警,他们请求萧贞观体恤民生,降下罪己诏,躬省自思,以求得上苍原谅。
朝臣们来势汹汹,就差指着萧贞观的鼻子骂她德不配位,此番架势比去岁冬末雪灾之时激烈得多,而萧贞观也从一开始的愤怒不解,逐渐变得麻木,见怪不怪。若是哪一日朝臣不骂她,她反倒有些不大习惯。
今日早朝,朝臣们又争吵了一番,为的是银钱。大晋历经三朝治世,国库丰盈,但是去岁以来天灾不断,多番赈灾使得户部账册上的开支如流水一般,江南水患预计要动用三成的国库钱粮,江北旱灾初现端倪,其中涉及荥阳等几个中原产粮大郡,大晋今岁的税收与粮收极有可能连去岁的一成都不到,而经户部过核查,旱灾所需赈灾银至少也要动用两成国库税银,加上去岁雪灾已花费了两成,如此增减之下,国库存银怕是只剩下四成,连从前的半数都不到,而今却只是昭兴元年。
有的朝臣认为接二连三出现的灾祸已经使国库不堪重负,应当让京中豪门显贵乃至富甲一方的乡绅也出钱出力,有的朝臣则认为若是向民间筹措赈灾银,不利于安稳人心,两方各执己见,吵了两个多时辰,吵着吵着,最后话头都落到了萧贞观身上。
不外乎再缩减宫中开支,再下一次罪己诏,再进行太庙大祭等。
萧贞观望着底下群情激奋的朝臣,当真动了怒,一言不发地拂袖而去,留下朝臣在观政殿里头面面相觑。
一路憋着火气回到勤政殿,路过万春园时瞥见园中花花草草都蔫吧地低着头,顿时火气更加高涨。
分明想质问打理花草的工匠为何不更换新鲜花草,耳边却又响起了朝堂上群臣七嘴八舌地进谏声,质问的话到了嘴边又被咽了下去,更憋屈了。
萧贞观回到殿中接过扶疏奉上的清凉祛火的茶饮,低头饮茶时在杯盏中瞧见了水面映出的自己那张怒气冲冲的脸,心下越发烦躁,摔茶盏的手已经伸了出去,临到头又及时止住了这股子冲动。 ↑返回顶部↑
“此处为江南道府衙,是仇总管及诸位同僚办公之所,下官怎好叨扰,我们住官驿便是。”姜见黎推辞道。
“特使此话言重了,如今楚州半个城都被水灾波及,驿站恐不安全,府衙地势稍高,特使住在此处也好让某等安心。”仇良弼继续劝说。
姜见黎不为所动,“仇总管有所不知,下官临行前,摄政王殿下特意奉陛下之命叮嘱过下官,眼下江南各郡身陷泥淖,您为江南道行军总管重任在肩,事务繁杂,万不可再给您添麻烦,还请仇总管见谅。”
仇良弼闻言朝北面一抬手,恭敬道,“臣谢陛下、殿□□谅,既是陛下的意思,某也不强求了,只是特使怕是有所不知,楚州形势虽不如其余郡、州来得危急,但是城中已然有数处屋舍被冲毁,为特使一行的安危起见,某就让孟识带一队人马随侍在侧,您以为这样安排如何?”
萧九瑜已经将她身边的宋渭给了她,暗中又有两方暗卫保护,姜见黎并不是很想要仇良弼的人,只是若三番五次拒绝他的好意,只怕会惹人不快。
有人在明处,总好过派人在暗处盯着她。
略一思索,姜见黎便同意了,“那便有劳孟将军了,仇总管请,下官今日前来是有一急事想要请教。”
一行人到了府衙正堂内,按位次落座后,仇良弼才询问道,“不知特使有何急事?”
“敢问仇总管,眼下楚州究竟到了何种境地?”
作者有话说:
注释:
【1】这一部分制度在唐代粮仓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
第六十五章
天堑长江,便是连暴雨也越不过。
今夏的江南陷落在如注暴雨之中,今夏的江北却仿佛天生十日,数郡已有一月未见滴雨,大地被烈日炙烤地生出了一条条裂缝。
这是大旱之兆。
江南水灾未息,民间本有流言,若是发生大旱,无异于火上浇油。
朝臣再度进谏,称水、旱两灾乃天意示警,他们请求萧贞观体恤民生,降下罪己诏,躬省自思,以求得上苍原谅。
朝臣们来势汹汹,就差指着萧贞观的鼻子骂她德不配位,此番架势比去岁冬末雪灾之时激烈得多,而萧贞观也从一开始的愤怒不解,逐渐变得麻木,见怪不怪。若是哪一日朝臣不骂她,她反倒有些不大习惯。
今日早朝,朝臣们又争吵了一番,为的是银钱。大晋历经三朝治世,国库丰盈,但是去岁以来天灾不断,多番赈灾使得户部账册上的开支如流水一般,江南水患预计要动用三成的国库钱粮,江北旱灾初现端倪,其中涉及荥阳等几个中原产粮大郡,大晋今岁的税收与粮收极有可能连去岁的一成都不到,而经户部过核查,旱灾所需赈灾银至少也要动用两成国库税银,加上去岁雪灾已花费了两成,如此增减之下,国库存银怕是只剩下四成,连从前的半数都不到,而今却只是昭兴元年。
有的朝臣认为接二连三出现的灾祸已经使国库不堪重负,应当让京中豪门显贵乃至富甲一方的乡绅也出钱出力,有的朝臣则认为若是向民间筹措赈灾银,不利于安稳人心,两方各执己见,吵了两个多时辰,吵着吵着,最后话头都落到了萧贞观身上。
不外乎再缩减宫中开支,再下一次罪己诏,再进行太庙大祭等。
萧贞观望着底下群情激奋的朝臣,当真动了怒,一言不发地拂袖而去,留下朝臣在观政殿里头面面相觑。
一路憋着火气回到勤政殿,路过万春园时瞥见园中花花草草都蔫吧地低着头,顿时火气更加高涨。
分明想质问打理花草的工匠为何不更换新鲜花草,耳边却又响起了朝堂上群臣七嘴八舌地进谏声,质问的话到了嘴边又被咽了下去,更憋屈了。
萧贞观回到殿中接过扶疏奉上的清凉祛火的茶饮,低头饮茶时在杯盏中瞧见了水面映出的自己那张怒气冲冲的脸,心下越发烦躁,摔茶盏的手已经伸了出去,临到头又及时止住了这股子冲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