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1 / 2)
“已经十年过去了,”萧九瑜感叹,“十年的花开花落,你也已经这么大了,当年的你,”她用手在腰间比划了一下,“只有这么高,比寻常九岁的小孩要矮得多,又瘦骨嶙峋的。”
“阿姊,我现在可不矮,”姜见黎抿了抿唇,故意说,“能不能不要提我小时候了,怪,不不好意思的。”
萧九瑜摇头失笑,“明日几时出发?”
姜见黎挺直了身子,直到这是开始了,“辰时。”
“挺早。”萧九瑜问,“你怨不怨陛下?”
“阿黎不敢。”
“这里除了我们没有其他人,孤让暗卫守在院外,没有孤的命令,也无人敢靠近这里。”
姜见黎垂眸看着地上的树影,四面无风,树影一动不动。
“阿姊,此事是阿黎主动向陛下求来的,不论结果如何,阿黎都不会有任何怨言。”
“你想过结果?”萧九瑜问,“你做过最坏的预想,是什么?”
“最坏的预想?”姜见黎坦白道,“是有负陛下重托。”
“不,”萧九瑜正色起来,“最坏的预想并不是你没能保住傅缙,而是你根本不能有最坏的预想,若你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遏制水患给江淮诸郡造成的严重后果,南方诸郡将受重创,随之而来的会是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疫病,甚至是起义。”
姜见黎愕然抬头。
萧九瑜语重心长地说,“阿黎,这一行,你要面对的是什么,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真的想清楚了吗?
余光里的青山翠岭越了几重,头顶上的白云飘过无数,姜见黎还在思索萧九瑜昨日对她推心置腹的那番话。
“此番水灾累及诸郡,固然有天降灾祸的原因在,然而江淮诸郡数处决堤,在大晋立国之后,已经百年不曾发生过。”
“大晋承平日久,正所谓饱暖思□□,江淮诸郡的官吏,并非人人都是心系百姓,忧国忧民,才德兼备之人。”
“赈灾、救灾固然是重中之重,在救灾之外,你还思量过别的没有?倘若有人存心为难,亦或是存心掩盖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
姜见黎握紧了手中的长剑,这柄剑名为“濯缨”,是今晨萧九瑜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交到她手中的,此前,这柄剑一直供奉在翊王府的中庭正堂之中。
濯缨剑,大有来历。
它原是前朝的铸剑大家所打造,后在乱世之中被大晋太祖皇帝所得,为太祖佩剑,太祖皇帝驾崩后,这柄名器就被供奉于大晋太庙之中。晋灵帝永隆末年,北齐高薛铁骑南下,大晋皇室仓皇南渡,这柄剑自此流落民间,后被昭敬皇后之父,镇军大将军燕拓在收复蓬莱郡诸州时寻回,此剑回归萧氏后便到了当时还为晋宁公主的萧季绾之手。
萧季绾提着这柄濯缨剑南下北上,重新一统大晋山河,在萧氏回到长安之后,这柄剑也就跟着回到了太庙,此后承临帝萧承乾出生,已为女帝的萧季绾便将此剑送给了萧承乾,而后萧九瑜在抓周礼上抓到了剑穗,此后濯缨就为萧九瑜所有。
可以说,持此剑,便如见大晋太祖、凤临二帝。
萧九瑜当着百官的面将濯缨交给姜见黎,姜见黎心中明白,萧九瑜是在帮她震慑心怀不轨,对江南水灾蠢蠢欲动的官吏,也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江淮诸州,此次赈灾的主使虽然只是司农寺的七品主簿,但却是奉天子御诏行事,有手持濯缨剑行便宜之事的权力。
一想到此,姜见黎就感觉到手中的濯缨仿佛重了千斤。
前路未卜,形势不明,江淮诸郡的实际情况,怕是远远要比她想得复杂。
应群臣进谏,萧贞观再次下令在宫中厉行节俭,将自己的日常用度缩减至原来的三成,同时立下重诺,江南水灾一日不平,前往南边赈灾的队伍一日不回,她就绝不食荤腥。
盛夏酷暑,南边阴雨连绵,北边却整日酷日高悬,照得大地像是会干涸出一条条裂缝,没有日光直照的地方尚且好些,不过也大抵好不到哪里去。 ↑返回顶部↑
“阿姊,我现在可不矮,”姜见黎抿了抿唇,故意说,“能不能不要提我小时候了,怪,不不好意思的。”
萧九瑜摇头失笑,“明日几时出发?”
姜见黎挺直了身子,直到这是开始了,“辰时。”
“挺早。”萧九瑜问,“你怨不怨陛下?”
“阿黎不敢。”
“这里除了我们没有其他人,孤让暗卫守在院外,没有孤的命令,也无人敢靠近这里。”
姜见黎垂眸看着地上的树影,四面无风,树影一动不动。
“阿姊,此事是阿黎主动向陛下求来的,不论结果如何,阿黎都不会有任何怨言。”
“你想过结果?”萧九瑜问,“你做过最坏的预想,是什么?”
“最坏的预想?”姜见黎坦白道,“是有负陛下重托。”
“不,”萧九瑜正色起来,“最坏的预想并不是你没能保住傅缙,而是你根本不能有最坏的预想,若你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遏制水患给江淮诸郡造成的严重后果,南方诸郡将受重创,随之而来的会是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疫病,甚至是起义。”
姜见黎愕然抬头。
萧九瑜语重心长地说,“阿黎,这一行,你要面对的是什么,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真的想清楚了吗?
余光里的青山翠岭越了几重,头顶上的白云飘过无数,姜见黎还在思索萧九瑜昨日对她推心置腹的那番话。
“此番水灾累及诸郡,固然有天降灾祸的原因在,然而江淮诸郡数处决堤,在大晋立国之后,已经百年不曾发生过。”
“大晋承平日久,正所谓饱暖思□□,江淮诸郡的官吏,并非人人都是心系百姓,忧国忧民,才德兼备之人。”
“赈灾、救灾固然是重中之重,在救灾之外,你还思量过别的没有?倘若有人存心为难,亦或是存心掩盖什么,你又会怎么做?”
……
姜见黎握紧了手中的长剑,这柄剑名为“濯缨”,是今晨萧九瑜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交到她手中的,此前,这柄剑一直供奉在翊王府的中庭正堂之中。
濯缨剑,大有来历。
它原是前朝的铸剑大家所打造,后在乱世之中被大晋太祖皇帝所得,为太祖佩剑,太祖皇帝驾崩后,这柄名器就被供奉于大晋太庙之中。晋灵帝永隆末年,北齐高薛铁骑南下,大晋皇室仓皇南渡,这柄剑自此流落民间,后被昭敬皇后之父,镇军大将军燕拓在收复蓬莱郡诸州时寻回,此剑回归萧氏后便到了当时还为晋宁公主的萧季绾之手。
萧季绾提着这柄濯缨剑南下北上,重新一统大晋山河,在萧氏回到长安之后,这柄剑也就跟着回到了太庙,此后承临帝萧承乾出生,已为女帝的萧季绾便将此剑送给了萧承乾,而后萧九瑜在抓周礼上抓到了剑穗,此后濯缨就为萧九瑜所有。
可以说,持此剑,便如见大晋太祖、凤临二帝。
萧九瑜当着百官的面将濯缨交给姜见黎,姜见黎心中明白,萧九瑜是在帮她震慑心怀不轨,对江南水灾蠢蠢欲动的官吏,也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江淮诸州,此次赈灾的主使虽然只是司农寺的七品主簿,但却是奉天子御诏行事,有手持濯缨剑行便宜之事的权力。
一想到此,姜见黎就感觉到手中的濯缨仿佛重了千斤。
前路未卜,形势不明,江淮诸郡的实际情况,怕是远远要比她想得复杂。
应群臣进谏,萧贞观再次下令在宫中厉行节俭,将自己的日常用度缩减至原来的三成,同时立下重诺,江南水灾一日不平,前往南边赈灾的队伍一日不回,她就绝不食荤腥。
盛夏酷暑,南边阴雨连绵,北边却整日酷日高悬,照得大地像是会干涸出一条条裂缝,没有日光直照的地方尚且好些,不过也大抵好不到哪里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