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姜见黎也才为官不久,纵然她曾随阿姐走南闯北,但是赈灾与历练终究不同,或许太为难她了。
  是啊,朝中那么多经验丰富又德高望重的老臣,他们哪个不比姜见黎手腕老辣,既是想要保傅缙万无一失,为何不派他们去?
  是她操之过急了,傅缙尚且年轻,此番跟着经验独到的老臣去历练一番就好,不必急着让他独当一面,在这人才济济的大晋前朝,走得太快太急,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于他而言未必是好事。
  何况姜见黎又不傻,哪能那么容易就心甘情愿为他人做嫁衣。
  萧贞观想了许多,越想越觉得先前的谋划是异想天开。
  姜见黎也想了许多。
  她总算明白萧贞观为何会在赈灾一事上犹豫不决了。
  因为傅缙,因为她舍不得将傅缙置于危险的境地之中。
  傅缙主动提出前往南方赈灾,可他资历浅,又没什么经验,不可能担认赈灾的主使,萧贞观就算勉为其难同意让他去,按惯例也该派遣一位经验丰富的臣子一同前往。
  可那样一来,赈灾救灾的绝大部分功劳,都不会落在傅缙身上。
  萧贞观既想为傅缙谋出一条青云直上的路,又不想他因此受到危险,所以她才想到了她,想到了以利诱她,想让她乖乖为傅缙做嫁衣的同时,又能够保傅缙在南边的安危。
  可是萧贞观凭什么认为她能够同时做得到这两件事呢?
  因为她是姜见黎,背后站着翊王府,更站着当朝摄政王,萧九瑜。
  就凭这一点,南方的那些官吏都不敢对她如何,而且她虽没赈过灾,但是曾随萧九瑜在外多年,南边的情形也算有些了解。再则,在官位上,她只比傅缙高出半阶,待日后功成归来,不会太过遮盖傅缙的光芒,萧贞观这是既要她当傅缙的保护伞,也要她当傅缙手中的一把刀,至于她会否心甘情愿相助傅缙,萧贞观也考虑到了。
  只要许她升官,她就会依言行事。
  没有什么利益打不动姜见黎的,倘若有,便是许下的利益不够重,不够多。
  而她,也的确是这样。
  后退两步,郑重地躬身,叉手,“臣愿往灾区协助太仓令赈灾,请陛下恩准。”
  “你想好了?”萧贞观诧异道。
  “为陛下分忧,是臣分内之事。”
  萧贞观大约没想到这么容易她就会答应,又重复问了一遍,“你当真想好了?”
  “臣想好了。”姜见黎抬头,“请陛下予臣这个机会,臣不会辜负陛下厚望。”
  明明轻而易举地就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可是萧贞观的心却在不断下坠,她说不出哪里不对,但就是很不痛快。
  第六十二章
  赈灾人选的抉择上,最难的一关就在于姜见黎,只要姜见黎点了头,萧九瑜就绝不会反对。
  萧贞观有些心虚,也有些许愧疚,但是她还是果断地下了诏书,以司农寺主簿姜见黎为主使前往淮南道考察灾情,开仓赈灾,稳定地方,平息夏涝,太仓令兼翰林学士傅缙为副使,从旁协助。
  对于这个自己的这个安排,萧贞观特意向傅缙解释了一番,说他为官时日尚短,若是以他为正使,只怕群臣会有异议。
  傅缙倒并非很在意这个正使之位,他更关心姜见黎是否是一位能在此次赈灾之中与他和衷共济的同僚。
  萧贞观直言让他放心,姜见黎绝不会掣肘于他。
  傅缙能觉察到萧贞观对他青眼有加,不仅对他提出的政见无有不纳,而且时常召见他,让他以翰林院学士的身份侍读勤政殿,还三番五次要他作画取乐,对于萧贞观明目张胆的偏袒,同僚背地里时有流言蜚语传出,不过傅缙并不在意,他坚信清者自清,坚信萧贞观对他只是出于伯乐之情,自己从未想过靠着成为女帝裙下臣而升官加爵,只要他谨慎为人臣的本分,脚踏实地地为国为民,朝中流言蜚语终有一日会不攻自破,而若是对流言表现得格外在乎,反倒会显得心虚。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