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1 / 3)
顾安老实地坐在藤椅上,又打量起眼前的阿婆道:“王茹,是你吗?你怎么变老了?”
“我并没有变老,这只是此时我的样子罢了。”王茹笑着说道。
顾安看了一眼她书桌上的日历,上面清楚的写着1988年。
王茹随着他的视野也看了一眼日期,淡淡地说道:“上次要你们自己找的答案已经都找到了吧。现在只差最后几片拼图了。”
顾安似乎有点着急:“所以我是回到了中有之境?”
此时窗外传来孩童的笑声,顾安也看了过去,一个小女孩在修剪整齐的花园里奔跑,一旁站着一个20左右的男人看着女孩。
“这是我儿子和孙女。可爱吧?”王茹慈爱地说。
“但我不明白。”顾安收回视线,“为什么这次是我来这里?王浔没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他已经知道了自己前世的命运。”王茹的眼角的纹路加深了,“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顾安试图消化王茹的话,不解地看着她:“你的意思是说,我的前世也和你们有关系?”
王茹没有回答,沉默地握住顾安的手腕,带着他起身走向花园。花园里的两人似乎对他们毫无察觉,一个先前并不存在的游泳池忽然映入眼帘,水面上波光粼粼。
王茹松开顾安,蹲下将指尖轻点水面。水面的涟漪消失,渐渐浮现出王临川的影像。
王临川一个人坐在桌案前写着信,字迹虽然模糊,但顾安还是辨认出开头写着“时砚吾爱”。
--------------------
之后几章是关于顾安的内容
第49章 p
阳明山上的周宅笼罩在濛濛细雨之中,书房里王临川放下钢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信纸上的墨迹还未干透,工整的笔迹顿挫有力。
窗外,淡水河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几艘渔船正缓缓驶向出海口。王临川望着河面出神,直到几滴雨水从窗外溅落到信纸。
信纸上写着“时砚吾爱”
“昨日家父葬礼,自那年中毒之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近日不治。你全放心,家父安详离世,未有痛苦。其临终前曾盼望再见你一面,但你依旧未归,不知现今你是否安康,但愿你看到此信后回复。我也将继续照顾家母待你归来。”
落款“1958年10月临川”这几字收尾时可以看出笔者发颤。
其实这封信已经比往常更加简短。
近十年来,从最初的每日一封到如今的每月一封,王临川已经记不清自己写过多少字。从最初的密密麻麻写满四五页纸,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北市生活。到后来渐渐变成两三页,再到如今的一页都写不满。不是无话可说,而是那些反复诉说的思念,连他自己都觉得无力。
“父亲!”
门口传来清朗的呼唤,十七岁的顾砚玔端着茶盘走进来,白衬衫上还沾了不知哪里来的墨迹,估计是刚从学校补习班回来。少年将茶杯轻轻放在信纸旁,目光还是忍不住扫过那些熟悉的字句。
“还是寄到港城再转内地吗?”
王临川点点头,将其叠好递出去:“你大伯上次来信说,现在查得严,十封里未必能到一封。”
“总会到的。”顾砚玔接过信封,“刚刚大伯来电话,问下个月我生日要不要回来?”
“你想办吗?”王临川问道。
少年摇摇头,黑漆漆的眼睛里透露出超出年龄的沉稳:“留着钱等回内地的时候捐给福利院吧。” ↑返回顶部↑
“我并没有变老,这只是此时我的样子罢了。”王茹笑着说道。
顾安看了一眼她书桌上的日历,上面清楚的写着1988年。
王茹随着他的视野也看了一眼日期,淡淡地说道:“上次要你们自己找的答案已经都找到了吧。现在只差最后几片拼图了。”
顾安似乎有点着急:“所以我是回到了中有之境?”
此时窗外传来孩童的笑声,顾安也看了过去,一个小女孩在修剪整齐的花园里奔跑,一旁站着一个20左右的男人看着女孩。
“这是我儿子和孙女。可爱吧?”王茹慈爱地说。
“但我不明白。”顾安收回视线,“为什么这次是我来这里?王浔没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他已经知道了自己前世的命运。”王茹的眼角的纹路加深了,“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顾安试图消化王茹的话,不解地看着她:“你的意思是说,我的前世也和你们有关系?”
王茹没有回答,沉默地握住顾安的手腕,带着他起身走向花园。花园里的两人似乎对他们毫无察觉,一个先前并不存在的游泳池忽然映入眼帘,水面上波光粼粼。
王茹松开顾安,蹲下将指尖轻点水面。水面的涟漪消失,渐渐浮现出王临川的影像。
王临川一个人坐在桌案前写着信,字迹虽然模糊,但顾安还是辨认出开头写着“时砚吾爱”。
--------------------
之后几章是关于顾安的内容
第49章 p
阳明山上的周宅笼罩在濛濛细雨之中,书房里王临川放下钢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信纸上的墨迹还未干透,工整的笔迹顿挫有力。
窗外,淡水河在雨幕中若隐若现,几艘渔船正缓缓驶向出海口。王临川望着河面出神,直到几滴雨水从窗外溅落到信纸。
信纸上写着“时砚吾爱”
“昨日家父葬礼,自那年中毒之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近日不治。你全放心,家父安详离世,未有痛苦。其临终前曾盼望再见你一面,但你依旧未归,不知现今你是否安康,但愿你看到此信后回复。我也将继续照顾家母待你归来。”
落款“1958年10月临川”这几字收尾时可以看出笔者发颤。
其实这封信已经比往常更加简短。
近十年来,从最初的每日一封到如今的每月一封,王临川已经记不清自己写过多少字。从最初的密密麻麻写满四五页纸,事无巨细地记录着北市生活。到后来渐渐变成两三页,再到如今的一页都写不满。不是无话可说,而是那些反复诉说的思念,连他自己都觉得无力。
“父亲!”
门口传来清朗的呼唤,十七岁的顾砚玔端着茶盘走进来,白衬衫上还沾了不知哪里来的墨迹,估计是刚从学校补习班回来。少年将茶杯轻轻放在信纸旁,目光还是忍不住扫过那些熟悉的字句。
“还是寄到港城再转内地吗?”
王临川点点头,将其叠好递出去:“你大伯上次来信说,现在查得严,十封里未必能到一封。”
“总会到的。”顾砚玔接过信封,“刚刚大伯来电话,问下个月我生日要不要回来?”
“你想办吗?”王临川问道。
少年摇摇头,黑漆漆的眼睛里透露出超出年龄的沉稳:“留着钱等回内地的时候捐给福利院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