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2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次是为了参加丝织大会竞选贡品,辛月便只让她们专注研究如何织出龙、凤图案。
  十几位织工日夜琢磨,她们参考江州三名织工织缎的方法,研究了许久,终于赶在九月底织出了辛月想要的龙凤图案。
  这布料辛月便依着说是从她娘亲的绣画中得的灵感,便用娘亲的名字锦娘为名,称之为锦,但是日后利润的一成提成皆由这十几名织工分。
  至此,辛氏商行终于凑足了十种布料:三色烟罗、金丝赤霞罗、银丝玄星罗、玄紫绸、牡丹花缎、莲花缎、明黄龙锦、明黄凤锦、正红龙凤锦、云纱。
  布料凑齐之后,辛月终于可以去京城参加丝织大会了,她将商行的事务托付给三叔辛长康、族长辛祝和胡娘子共同决策,若有难以决定的事项便托镖局的镖师快马送信到京城询问自己。
  每种布料各带了几匹为样,数十匹布料仔细的层层包裹,怕路上遇暴雨潮湿天气,最外层还都裹上了厚油布,光布料便装满了一辆马车。
  辛月和姑母、表妹则带着行李和带给家人的物品另坐一辆马车。
  是的,辛姑母和郭玉娘也跟着辛月一起去京城,一是辛姑母不放心辛月一人去这么远的地方,虽然有护卫保护,可护卫们毕竟都是男子,二是辛姑母想辛年了。
  辛年从生下来第一日起辛姑母就日日帮着照顾,满月之后宋氏忙着筹备开铺子做生意,小娃娃可以说是辛姑母一手带大的,辛姑母把辛年带到了一岁多,现在已经分开了快半年,辛姑母实在想他。
  正好现在已经十月,到了京城等十月中旬开始的丝织大会办完,便快入冬了,入冬了辛月本就要进京和家人团聚,自然不会再折腾着回一趟潍县,辛姑母和郭玉娘若是现在不随着辛月一起进京,便只能等入冬之后自己去京城了。
  她们留在潍县又没有什么走不开的事情要做,自然便此时随着辛月一起走了。
  出发之前,在药堂学徒的姜南星特意送来许多防身和治疗常见病症的药来,还不好意思的说:“这些药都是我求着阿爷制的,月娘妹妹你们放心的吃用,绝不会吃坏肚子。”
  姜南星为何有此一说?他自上回被黎山书院的先生劝退,挨了姜御医的打后,便被他阿爷送去了药堂做学徒。
  辛月也没想到,竟然会在苏大夫的仁心堂里见到学徒装扮的姜南星。
  辛氏商行有上千名工人,这么多的人,无法避免会有人生病,古代许多人却极怕生病,因为看病很贵,便是商行给工人的月钱颇多,也有工人生病之后不去看大夫,只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偏方治病。
  偏方当然有管用的,许多人靠着偏方治好了病,辛月便不知道,但有那一直没治好的,请的假太久才传到了辛月耳朵里。
  辛氏商行的制度是辛月参照了现代公司制度制定的,所有工人没有一个不称道辛氏商行仁慈。
  辛氏商行允许工人请假的,如果是没有生产任务的时候请假便不扣钱,若是有生产任务的时候,请假的人回来能补上自己的任务也不扣钱,若欠了多少没补上,那便按量扣减工钱。
  那会是有一个染坊的工人请假了月余都不曾回来上工,辛祝这才报到了辛月这里,问请假这么久,是不是要考虑新招人来顶替这人。
  辛月问了一句那人是为何请假,辛祝回说是生病了,辛月忙带了些补身的礼品拉着辛祝一起去探望,这才知道这工人本只是小疾,却只在家用偏方治病,偏他用的偏方好似不对症,越治越严重,拖到现在已经起不了床。
  辛月忙去苏大夫的仁心堂请苏大夫来救命,刚好遇见了新入职的药堂学徒姜南星。
  姜南星背着苏大夫的药箱跟着一路跑,到了那工人家中,苏大夫上前去诊治,姜南星才有时间和辛月说起话来,道:“我才想着过几日休假去寻你,告诉你我在这家药堂做学徒,今日就先遇见了,月娘妹妹你与苏大夫熟识?”
  辛月点头说:“我家自搬来县城便是多劳苏大夫替我家看病诊治。”
  姜南星恍然点头,道:“难怪先前你病得那么重都能吊命许久。”
  辛月愣了愣问:“这有何说法?”
  姜南星笑了笑说:“苏大夫的父亲曾是我曾祖的徒弟,跟着我曾祖学医数年,是我阿爷的师弟,所以我阿爷才送我去苏大夫家的药堂做学徒。”
  “原来如此。”辛月没想到苏大夫和姜御医竟然还有这种渊源,那苏大夫应该叫姜御医一声师伯。
  那日苏大夫妙手回春,救回了那工人一条命,辛月因此做出一个决定。
  辛月习惯于现代的医保制度,既然古代没有朝廷牵头的医保,她便弄了个商行职工医保制度来,从商行每年的利润里提取一部分出来做职工医保基金,若商行的工人生病,便可去苏大夫家的仁心堂看病诊治,工人只需要出三成诊金,余下七成苏大夫拿来商行结账。
  辛月特意开了一次全商行职工大会,以这位险些丧命的工人为例子,警醒大家莫要瞎用偏方,病了一定要看大夫,莫怕看病费钱,所有工人都是商行的家人,商行愿意为工人们出大半诊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