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0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是光是从安州试点时,把世家多占的土地换出来,就引起了全天下世家警戒,这政策便被深藏起来,以求徐徐图之。
  辛长平看完了折子,如对待珍宝一般把折子仔细的合上,生怕自己手笨损毁了贤人手书,小心翼翼的交回了那随侍太监手里,才拱手发问道:“皇上,臣斗胆一问,当年安州收回的土地归属如何?”
  世人皆知,当年明相带头捐献了吴氏名下全部土地,分发给了原来吴氏的佃农,其余安州世家交换出来的土地,也都由原来的佃农所有,可现在一想,若是明相最终的目的是土地国有,那当年的分田之举想是还有隐情。
  皇上听到辛长平这一问,看他的眼神愈发欣赏,如今屋里只有皇上、辛长平和那随侍太监,别瞧那随侍太监长得不甚起眼,却是从小伴在皇上身边一起长大的贴身太监,若不是皇上信任安总管的能力,这太监便是太监总管的唯一人选。
  安总管年事已高,这太监总管的职务也干不了多少年了,这位便是未来的太监总管,乃是皇上最为心腹之人。
  皇上自然没有什么顾忌,坦诚的告诉辛长平:“安州从世家收回的土地,乃至于明相献出的吴氏土地,都为国有,只是没有告知天下,安州民众感念成帝与明相恩德,也一直守口如瓶,百余年竟无人露出一丝口风。”
  辛长平听了皇上此言,大受震撼,他第一次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民与国一体。
  皇上对辛长平一番赤诚相待,自然是对辛长平抱有很大的期待,明相一生未婚,无有子嗣,只热衷于收弟子,曾教出过很多学生,可据明相死前手书所言,他说自己一生十分孤独,便是自己从小教导的徒儿,也无一人能真实理解他的思想,他们只是狂热的崇拜自己,才顺从自己的道路前进。
  便是挚友成帝,也不曾真的理解他为何非要坚持土地国有,只是因为他的坚持,因为对他的信任,才支持了他的选择。
  周祺自认为自己是世上最接近理解明相思想的人,他虽然少时应母妃要求藏拙于众,而他母妃在宫中行事低调,但一直是父皇心中最信任、宠爱的两位后妃,所以父皇的藏书房他也有机会进去。
  偶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明相生前手书,被其中的思想所震撼,周祺从小就视明相为自己的老师,认为若是自己早生许多年,真的做了明相的徒弟,明相必不会到死都认为自己在世间无一知己者。
  该如何形容他见到辛长平答卷之时的欣喜呢?大概只有吾道不孤四字能概括了。
  什么辛氏商行四成股,根本不是让他点辛长平为状元的原因,从看见辛长平的答卷起,周祺便视辛长平为思想上的同路人了。
  听完辛长平的话,辛月万分确定那位大名鼎鼎的明相,必定是自己的老乡!
  这时候辛月也跟着辛长平的诉说心头火热起来,在心中大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乡在这封建的异世种下的种子没有白费,便是过了百余年,依然有人传承了他的思想,且最让她感动的是,安州的民众竟然因为感他之恩,能守口如瓶百余年。
  常听说什么百年之约,原来真正见到,是这么的浪漫。
  第142章
  辛盛听得心驰神往,忍不住羡慕的看着辛长平说:“真希望我将来也能有机会亲眼看到明相手书。”
  辛长平又何尝不是,那日看到的一本折子就已经将他深深的折服,听到皇上说曾读过许多的明相手书,他也想能有机会看到其他的呀。
  虽那些世家豪族都认为明相乃是世家毒瘤,认为他的种种行为是在挖世家根基,甚至大义凛然的说明相的行为才是在破坏国朝的稳定,引起动荡,恐会害得天下苍生民不聊生。
  但在普通民众眼里,明相却是在世圣人,除了圣人,谁会舍得散尽万金家财分给百姓,不图任何回报,人人都在意的子嗣传承在他这里更是啥都不是,别说先前他就是出身高门的世家子,家财丰厚人又长得俊美,若他愿意娶妻纳妾,多得是好女子愿意嫁。
  后来虽然他散了家财,可又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这等权势地位,难道会娶不着妻子?更何况当初成帝亲妹靖城公主爱慕明相,公然追求,举国上下谁人不知?
  清心寡欲,不爱金银,便是身居高位也不曾谋过一丝一毫的私利,终身都只为国为民,这种人若还不能称圣人,还要如何?
  像辛长平、辛盛这般的平民出身的学子,少有不视明相为偶像的,像辛盛去年县试答题时,也是大力赞同明相当年的清田之策,不过他只知清田,不知清田之外还有土地国有这事。
  父子两人心驰神往,盼着将来入朝为官有机会能看到更多的明相手书。
  说完这事,辛长平又提起去京城的安排,宋氏便同他说了先前大家一起商量的结果。
  辛长平当然希望妻儿都能在一处生活,可他说不出让女儿放弃商行的事业,随他去京城做个普通官家小姐的要求来,他的女儿已经看到了更高的风景,他如何能为了一己之私以亲情为由将她再拽下来?
  可全家都离开,只剩女儿一人,便是有姑母表妹作伴,辛长平还是觉得很对不起女儿,担忧的说:“月娘,爹娘都不在身边,你真的可以吗?”
  辛月前些日子才说服了娘亲,今日又要再说服一次爹爹,又是保证又是撒娇的,终于让辛长平点了头,只是他还是坚持要平日多攒假期,好回来多陪陪辛月。
  辛长平回来第一件事便是要回老家祭祀先祖,然后与他爹和两个兄弟道别,于是次日一早便驾着自家的驴车先送了女儿去清水镇上招工,再自己一人回了长河村。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