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 / 3)
说到底,他们为何反对太子这个提议,无非也是为了名声。
谁都知道这样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参与其中必定是要青史留名的,他们当然得出来彰显一下自己。
然而,眼见着露脸成了现眼,被太子这个十岁小儿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了,他们只得死了这条心。
这边商议好了,去通知伊稚斜的还是丞相李蔡,想到自己要说的话,他特地多带了两名护卫,以防伊稚斜突然暴起,干出劫持大汉丞相这种事。
之后他想了想,又向陛下讨了两个御医,这是以防伊稚斜被气死的。
刘据当时正在宣室殿,待李蔡走了,他笑道:“好歹是匈奴单于,要这么容易被气死,舅舅和表兄按着他们打了那么多年,他早就该被气死了。”
刘彻大笑道:“被摁着打和做阶下囚还是不同的,我们提出的条件么,据儿,平心而论,还是有一点苛刻的。”
刘据摇头笑道:“那也不能怪我们呀,阿翁,他得怪他自己,要不怪他祖父,总之是他们匈奴人自作自受。”
刘彻赞同道:“没错,分明是匈奴先对我们苛刻的,他们当初可不觉得苛刻,我们就是太心软了。”
刘据点头:“阿翁说得对,我们太心软了。”
128
第128章
◎谣言。◎
伊稚斜的回复很有意思,他没有立刻同意,也没有立刻拒绝。
他试图谈判,请求大汉要的赔偿减少一些,他还请求开通两边的通商渠道,至于将来单于由汉廷来定,无论立三个还是四个,他都同意。还有大汉欲将历来和亲公主的遗体请回故国重新安葬,伊稚斜也表示他会尽全力做到,届时他会恭恭敬敬地率全族人护送公主们回乡。
“不错。”刘彻道,“但也……不够聪明。”
伊稚斜知道哪一个是大汉皇帝不可能让步的,所以他先应下来,再徐徐图之。
可他能看清的,大汉皇帝难道看不清吗?
有重头再来的心,但能力……皇帝陛下摇摇头,还差些。
刘据笑道:“不够聪明更好,阿翁素来仁善,就容他做些美梦未尝不可。”
刘彻懒洋洋道:“这样的对手,没什么意思。”
刘据殷勤地给父亲捶了捶腿,问道:“阿翁,那你还见他吗?”
“当然要见。”刘彻笑道,“朕还等着看匈奴单于如何能歌善舞呢!”
说我促狭,您老人家也不遑多让。刘据心道。
刘彻命人回复伊稚斜,皇帝陛下已经足够仁慈了,他容许匈奴人继续在草原上放牧,已然是天大的恩德,希望伊稚斜不要得寸进尺。
这一次伊稚斜的回复有些慢,不过皇帝陛下并不着急,因为对方并没有第二个选择。
况且,急于回到草原的是伊稚斜,又不是刘彻,他有什么可着急的,皇帝陛下巴不得草原能多出些变数呢。
伊稚斜虽然被皇帝陛下嫌弃了不够聪明,但他当年能当上单于也是竞争上岗,并非平庸之辈,在看到汉朝皇帝不可动摇的决心后,他不再犹豫,接受了汉廷的所有条件。
正如皇帝陛下所想,伊稚斜急于回到草原上。
在双方正式签订文书后,伊稚斜才第二次见到汉朝的皇帝陛下,这一次他不再是俘虏的待遇,但向汉朝皇帝卑躬屈膝,比之前是俘虏时他感受到的侮辱别无二致。 ↑返回顶部↑
谁都知道这样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参与其中必定是要青史留名的,他们当然得出来彰显一下自己。
然而,眼见着露脸成了现眼,被太子这个十岁小儿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了,他们只得死了这条心。
这边商议好了,去通知伊稚斜的还是丞相李蔡,想到自己要说的话,他特地多带了两名护卫,以防伊稚斜突然暴起,干出劫持大汉丞相这种事。
之后他想了想,又向陛下讨了两个御医,这是以防伊稚斜被气死的。
刘据当时正在宣室殿,待李蔡走了,他笑道:“好歹是匈奴单于,要这么容易被气死,舅舅和表兄按着他们打了那么多年,他早就该被气死了。”
刘彻大笑道:“被摁着打和做阶下囚还是不同的,我们提出的条件么,据儿,平心而论,还是有一点苛刻的。”
刘据摇头笑道:“那也不能怪我们呀,阿翁,他得怪他自己,要不怪他祖父,总之是他们匈奴人自作自受。”
刘彻赞同道:“没错,分明是匈奴先对我们苛刻的,他们当初可不觉得苛刻,我们就是太心软了。”
刘据点头:“阿翁说得对,我们太心软了。”
128
第128章
◎谣言。◎
伊稚斜的回复很有意思,他没有立刻同意,也没有立刻拒绝。
他试图谈判,请求大汉要的赔偿减少一些,他还请求开通两边的通商渠道,至于将来单于由汉廷来定,无论立三个还是四个,他都同意。还有大汉欲将历来和亲公主的遗体请回故国重新安葬,伊稚斜也表示他会尽全力做到,届时他会恭恭敬敬地率全族人护送公主们回乡。
“不错。”刘彻道,“但也……不够聪明。”
伊稚斜知道哪一个是大汉皇帝不可能让步的,所以他先应下来,再徐徐图之。
可他能看清的,大汉皇帝难道看不清吗?
有重头再来的心,但能力……皇帝陛下摇摇头,还差些。
刘据笑道:“不够聪明更好,阿翁素来仁善,就容他做些美梦未尝不可。”
刘彻懒洋洋道:“这样的对手,没什么意思。”
刘据殷勤地给父亲捶了捶腿,问道:“阿翁,那你还见他吗?”
“当然要见。”刘彻笑道,“朕还等着看匈奴单于如何能歌善舞呢!”
说我促狭,您老人家也不遑多让。刘据心道。
刘彻命人回复伊稚斜,皇帝陛下已经足够仁慈了,他容许匈奴人继续在草原上放牧,已然是天大的恩德,希望伊稚斜不要得寸进尺。
这一次伊稚斜的回复有些慢,不过皇帝陛下并不着急,因为对方并没有第二个选择。
况且,急于回到草原的是伊稚斜,又不是刘彻,他有什么可着急的,皇帝陛下巴不得草原能多出些变数呢。
伊稚斜虽然被皇帝陛下嫌弃了不够聪明,但他当年能当上单于也是竞争上岗,并非平庸之辈,在看到汉朝皇帝不可动摇的决心后,他不再犹豫,接受了汉廷的所有条件。
正如皇帝陛下所想,伊稚斜急于回到草原上。
在双方正式签订文书后,伊稚斜才第二次见到汉朝的皇帝陛下,这一次他不再是俘虏的待遇,但向汉朝皇帝卑躬屈膝,比之前是俘虏时他感受到的侮辱别无二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