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2 / 2)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后为了联合蒙古,也经常强调蒙古与女真衣冠骑射类同,所以剃发易服这个政策并没有对蒙古强制执行,就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儿子学爹啊哈哈哈。】
崇祯看向一旁的卢象升,卢象升盯着天幕仔细辨认了一下,回道:回陛下,确实与现今建奴的发饰颇为类似。
【现在的有些人啊,看到明初胡风没有除尽时的那些衣服,跟最初的满洲服饰有一些相似的款式,就在那里狺狺狂吠,说什么:这就是汉服本来的发展方向。
这么能洗地,不去扫大街可惜了。】
朱棣很生气,他怒道:我汉家衣冠巍冠博带,怎么能是那些披发左衽的蛮子能比的。
朕倒要看看,是谁说这种背祖忘宗的屁话!
【其实在带清还没入关的时候,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辽东地区的剃发易服政策就执行的很严格。
原因也很简单。
在辽东的汉人,无论是沦为包衣阿哈也就是家奴,还是作为普通庶民,在样貌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就能在交战的时候让明军分不出来,会被袭击后金地界的明军不分良莠地斩杀。即便逃归明朝一方,也容易被明军士兵以为投虏而杀良冒功,被迫依附于后金,断绝复归母国的念想。】
杀良冒功,确实是边军讨赏的一种手段,因此辽东的那些汉人甚至更畏惧大明的边军而不是建奴。
这一点,崇祯也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在此之前连养兵都很艰难,更没办法进行这种深入管理了。
【这样的政策能够实行,一方面是因为后金开始处于明朝及其属国的朝鲜包围之下,且明朝不断实行堡垒推进战略,并从海上对后金国土加以袭扰。极大的国防压力让后金长期保持危机感,为了避免变生于内,防止治下汉人与明朝联系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政策执行态度十分坚决,毫不妥协。
再加上辽东汉人本来就比关内就少得多,又经过努尔哈赤时期的屠杀,即便包含历次入关从内地掳掠的人口,也尚未达到后金管制和约束的能力界限,因此也不担心无法压制由此产生的反抗。】
一边听天幕的讲述,崇祯一边翻出了之前记录的地图,发现确实如天幕所说,辽东被山海关、蒙古和朝鲜包围在其中。
朝鲜有多废物看看万历时期的倭乱就知道了,那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还是要靠辽南的东江军,才有可能袭扰建奴的后方!
崇祯本来想让卢象升抄了张家堡之后拱卫京畿地区,毕竟天幕已经说了,建奴会有五次叩边来劫掠。然后让孙传庭去治理那些民变。记得天幕说过,闯王高迎祥就是孙传庭擒获的,李自成被堵在山峡也靠他的策略。
但现在崇祯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让孙传庭去重建东江军,先全力对付这些建奴!
【但是入关之后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不仅是带清,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极其看重衣冠制度。而我带清需要统治大量与己衣冠形式不同的民众,所以更加具有高度敏感性。
带清刚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就曾质问冯铨等人到底是念你旧主,并说比如封赏如今亲王,你们未必谢。而衣冠发式这种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带清视为区别明朝与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发令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强调明制与本朝制度。】
朱元璋问向刘基:爱卿有何看法?
刘伯温起身拱手道:陛下,臣读史书,发现金朝在占领中原后,也出过类似剃发易服的政策,也是民变四起。只不过那时的南宋尚且有北伐的斗志,在江南虎视眈眈,金朝为了安抚民众,所以取消了。之后金朝迅速腐化,蒙古猛然崛起,金朝再也没机会实施了。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受教。
他也要严厉执行去胡风的政策才行。
【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二,也就是李自成的永昌元年、带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要求其治下所有内地州县全部实行剃发易服。
可以看到,清军入关后,最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入关前并无不同,以是否剃发为判别叛逆的标识,显见对不剃发者极度不信任。
然而关内的百姓对此反应极其激烈,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本来明末朝廷烂成这个样子了,百姓对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从百姓到士绅都不想伺候他们老朱家,觉得谁来都比这土鳖暴发户强,所以闯王来了他们跪迎,李自成跑了,他们又对辽东建奴望风而降,只希望能结束战乱,踏踏实实过日子。
结果一听说要剃发易服,大家伙全都气势汹汹变成建奴那副鬼样子,死了下葬都没脸入祖坟啊!所以一开始投降的北地汉人开始不停的反抗。北京城的那些大臣也在不停的上奏,找各种理由劝阻多尔衮这位摄政王。 ↑返回顶部↑
崇祯看向一旁的卢象升,卢象升盯着天幕仔细辨认了一下,回道:回陛下,确实与现今建奴的发饰颇为类似。
【现在的有些人啊,看到明初胡风没有除尽时的那些衣服,跟最初的满洲服饰有一些相似的款式,就在那里狺狺狂吠,说什么:这就是汉服本来的发展方向。
这么能洗地,不去扫大街可惜了。】
朱棣很生气,他怒道:我汉家衣冠巍冠博带,怎么能是那些披发左衽的蛮子能比的。
朕倒要看看,是谁说这种背祖忘宗的屁话!
【其实在带清还没入关的时候,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辽东地区的剃发易服政策就执行的很严格。
原因也很简单。
在辽东的汉人,无论是沦为包衣阿哈也就是家奴,还是作为普通庶民,在样貌上和他们保持一致,就能在交战的时候让明军分不出来,会被袭击后金地界的明军不分良莠地斩杀。即便逃归明朝一方,也容易被明军士兵以为投虏而杀良冒功,被迫依附于后金,断绝复归母国的念想。】
杀良冒功,确实是边军讨赏的一种手段,因此辽东的那些汉人甚至更畏惧大明的边军而不是建奴。
这一点,崇祯也是知道的。
只不过他在此之前连养兵都很艰难,更没办法进行这种深入管理了。
【这样的政策能够实行,一方面是因为后金开始处于明朝及其属国的朝鲜包围之下,且明朝不断实行堡垒推进战略,并从海上对后金国土加以袭扰。极大的国防压力让后金长期保持危机感,为了避免变生于内,防止治下汉人与明朝联系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因此政策执行态度十分坚决,毫不妥协。
再加上辽东汉人本来就比关内就少得多,又经过努尔哈赤时期的屠杀,即便包含历次入关从内地掳掠的人口,也尚未达到后金管制和约束的能力界限,因此也不担心无法压制由此产生的反抗。】
一边听天幕的讲述,崇祯一边翻出了之前记录的地图,发现确实如天幕所说,辽东被山海关、蒙古和朝鲜包围在其中。
朝鲜有多废物看看万历时期的倭乱就知道了,那是一点都指望不上的。还是要靠辽南的东江军,才有可能袭扰建奴的后方!
崇祯本来想让卢象升抄了张家堡之后拱卫京畿地区,毕竟天幕已经说了,建奴会有五次叩边来劫掠。然后让孙传庭去治理那些民变。记得天幕说过,闯王高迎祥就是孙传庭擒获的,李自成被堵在山峡也靠他的策略。
但现在崇祯有些犹豫,他在考虑要不要让孙传庭去重建东江军,先全力对付这些建奴!
【但是入关之后就没那么简单了。
事实上,不仅是带清,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极其看重衣冠制度。而我带清需要统治大量与己衣冠形式不同的民众,所以更加具有高度敏感性。
带清刚入关的时候,多尔衮就曾质问冯铨等人到底是念你旧主,并说比如封赏如今亲王,你们未必谢。而衣冠发式这种高度敏感性的形式,也就被带清视为区别明朝与清朝的重要制度,因此在清廷重下剃发令的过程中,才会不断强调明制与本朝制度。】
朱元璋问向刘基:爱卿有何看法?
刘伯温起身拱手道:陛下,臣读史书,发现金朝在占领中原后,也出过类似剃发易服的政策,也是民变四起。只不过那时的南宋尚且有北伐的斗志,在江南虎视眈眈,金朝为了安抚民众,所以取消了。之后金朝迅速腐化,蒙古猛然崛起,金朝再也没机会实施了。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受教。
他也要严厉执行去胡风的政策才行。
【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二,也就是李自成的永昌元年、带清的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北京,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要求其治下所有内地州县全部实行剃发易服。
可以看到,清军入关后,最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与入关前并无不同,以是否剃发为判别叛逆的标识,显见对不剃发者极度不信任。
然而关内的百姓对此反应极其激烈,如京东三河民众就起事反对剃发。
本来明末朝廷烂成这个样子了,百姓对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从百姓到士绅都不想伺候他们老朱家,觉得谁来都比这土鳖暴发户强,所以闯王来了他们跪迎,李自成跑了,他们又对辽东建奴望风而降,只希望能结束战乱,踏踏实实过日子。
结果一听说要剃发易服,大家伙全都气势汹汹变成建奴那副鬼样子,死了下葬都没脸入祖坟啊!所以一开始投降的北地汉人开始不停的反抗。北京城的那些大臣也在不停的上奏,找各种理由劝阻多尔衮这位摄政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