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扑不灭的民变和朝廷反对的风向,迫使多尔衮在仅仅二十多天后,也就是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剃发。】
  另一边的朱高炽也给自己的老爹科普了一番金朝的操作,朱棣听天幕上的满清,愣住了:竟然能如此相像?
  【而且当时清军入关并非凭借自身实力击败明朝。
  即便在松锦之役消灭明军九边十余万主力之后,清军依旧在崇祯十六年败于宁远,对于攻克山海雄关,一劳永逸的进踞关内并无把握。
  直到听闻东征的李自成大顺军攻陷北京,灭了大明,连崇祯都自挂老歪脖子树的时候,清廷上下才大为震动,急忙倾全国之兵与之争雄,并在反对大顺政权革命政策的吴三桂以及华北缙绅的支持下,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才得以在一片石击败大顺军,轻松进占河北、山东。
  对,大家没听错,带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报仇。】
  崇祯呆滞片刻,然后勃然大怒:朕用不着!
  恶心,现在就是觉得十分恶心!
  崇祯气哼哼的把辽东地图甩到一旁,但瞬间瞥到一个地名宁远。
  对了!崇祯十六年,按理说那时候大明应该已经油尽灯枯了,竟然还能打败建奴!
  天幕分析过,农民起义最重要的是吃不饱饭,他就算是诏安了也没法变出来那么多粮食来安抚这些饿鬼。士绅可不好对付。
  但建奴不同,现在听了建奴所作所为,他就能和这些士绅达成一个共识,尽管里面有许多虫豸蠹虫,但局面会比以前好。
  先解决建奴,再修整内政,平定民乱!
  一步一步来,他不想当亡国之君!
  【如果这时候失去民心,陷入人民群众汪洋大海之中,带清显然没有把握在与依旧据有四省之地的大顺,和剩余半壁江山的南明三方角力中胜出,因此不得不暂时妥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剃发易服命令是多尔衮的本心。
  事实上,顺治元年的七月,多尔衮在回复山东巡按朱朗鑅,希望新补监司三人用明式衣冠的奏疏时,就说目下急勦逆贼,兵务方殷,衣冠礼乐,未遑制定。近简用各官,姑依明式。
  姑,就是姑且,可以看出来多尔衮答应的颇为勉强。毕竟清廷是想要统治中国的,想要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
  只不过那时候带清还只是三分天下,明廷这边的降臣上奏的时候,用的理由也是江南那边还没平定,大多数百姓都在观望,您老这时候整这种花活,就把江南的民心给吓跑啦!】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遗臭万年的孙之獬。】
  孙之獬崇祯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这不是那个哭太庙的阉党么?
  【孙之獬是天启二年的进士,甚至还考上了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按理说清流路线妥妥人上人。但是吧他这人怎么可能甘于清贫寂寞的翰林院呢?于是就巴结魏忠贤,成了阉党,风光了好几年。
  崇祯继位后,对阉党那是大举反攻倒算,下令毁掉由阉党编写的以排斥、诛杀异己为目的的《三朝要典》。这本书因为是党争的产物,所以客观性存疑,up不做评论。但是孙之獬真不愧是魏忠贤的孝子贤孙,他居然抱着《三朝要典》到太庙痛哭去了然后就被罢官削籍回老家了。
  带清来了,孙之獬觉得自己的好日子也来了,于是舔清舔的不遗余力,毫无节操。多尔衮这边刚第一次下剃发令,大臣们都在上奏据理力争呢,人家孙之獬欢欢喜喜的焕然一新了。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当时,朝臣分满汉两班,上朝的时候,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咱就是说,软骨症是种病,得多补钙。】
  崇祯抖着手,大声斥责:简直是无耻之尤!
  殿中的大臣也纷纷附和。
  这些大臣有东林党也有阉党,可即使是阉党,也觉得孙之獬太过于丢人,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说好话。
  次辅韩爌直接站起来上奏道:臣怀疑孙之獬有通虏之罪,奏请将孙之獬打入大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