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3 / 3)
内阁的定位一开始也只是词臣,如果说的更准确一点,就是广义上的翰林学士,是纯粹辅助皇帝履行代王言的职能。
朱元璋当初废除宰相设置这些大学士顾问的时候,明明白白说的就是辅官。大明朝廷的政治运转,等于是把传统的宰相权力进行拆分。在明廷中,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批红权下放给司礼监、六部有政策执行和方案粗拟之权,科道系统有封驳监察权。
这套制度下,皇帝成了实际上的掌舵人,内阁是出谋划策、整理文书的师爷,约等于我们今天的办公厅、秘书室、侍从室之类的机构。
所谓的阁老、内阁大学士,本质上还是学士,是词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所以你们看,内阁的最开始的出身是和翰林一样的,他们都是一家人,弘治、万历两朝曾两次修《明会典》,就直接把内阁放在翰林院的下属。】
朱元璋狠狠点头,简直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心里就是这么打算废除宰相,瓜分宰相职责的。不然成天弄这么个副皇帝在身边,想变成权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而因为内阁这样的出身,所以它的选拔方式也是偏向于翰林院那种做题家的方式。
要先考中进士,才能取得入场券,更高级、更清贵的,那要属庶吉士。
庶吉士的选拔被称为馆选,一般是在进士科的第二和第三甲中进行选拔。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不用选,直接会被授予翰林修撰、编修的职务。
二三甲的进士想要参加馆选的,要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自己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作品进行编号整理,这一过程不会暴露考生姓名,然后交给翰林院。 ↑返回顶部↑
朱元璋当初废除宰相设置这些大学士顾问的时候,明明白白说的就是辅官。大明朝廷的政治运转,等于是把传统的宰相权力进行拆分。在明廷中,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批红权下放给司礼监、六部有政策执行和方案粗拟之权,科道系统有封驳监察权。
这套制度下,皇帝成了实际上的掌舵人,内阁是出谋划策、整理文书的师爷,约等于我们今天的办公厅、秘书室、侍从室之类的机构。
所谓的阁老、内阁大学士,本质上还是学士,是词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所以你们看,内阁的最开始的出身是和翰林一样的,他们都是一家人,弘治、万历两朝曾两次修《明会典》,就直接把内阁放在翰林院的下属。】
朱元璋狠狠点头,简直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心里就是这么打算废除宰相,瓜分宰相职责的。不然成天弄这么个副皇帝在身边,想变成权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而因为内阁这样的出身,所以它的选拔方式也是偏向于翰林院那种做题家的方式。
要先考中进士,才能取得入场券,更高级、更清贵的,那要属庶吉士。
庶吉士的选拔被称为馆选,一般是在进士科的第二和第三甲中进行选拔。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不用选,直接会被授予翰林修撰、编修的职务。
二三甲的进士想要参加馆选的,要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自己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作品进行编号整理,这一过程不会暴露考生姓名,然后交给翰林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