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只能说,胡适你小子别太离谱。】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6章 明末下13
  ◎朱棣:可以,抄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明朝,尤其是中后期的选官制度也是有待商榷的。】
  朱元璋觉得,在天幕的嘴里,他的大明似乎千疮百孔,处处漏风,没什么好的地方。
  麻了。
  【没错,up接下来要和大家讨论的,就是大家经常听说过的一类官员。
  翰林。
  翰林学士是内阁阁臣的重要来源,甚至到了明朝中后期发展出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样的选官潜规则。
  让我们来康康这种说法是怎么发展出来的,以及它的优缺点。】
  有点子荒唐
  翰林虽然是近臣,可是不通庶务怎么能当好主政官员?
  【要说翰林,就不得不先说说科举了。】
  【唐代开科举时有数十科之多,进士只是其中一科,考的是诗词歌赋和时务,为啥呢?因为进士的目的就是选拔适合充任皇帝文字处理,顾问建议职务的人。
  说白了,就是招秘书。
  问题在于,这不是普通人的秘书,而是皇帝的秘书!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首长的秘书那就是相当于半个首长,即使地位比他们更高的人也要客气恭敬。进士于是成为科举中最显贵、最清闲、提拔最快的一科,很快压倒其他科,成为科举的代名词。
  而且,由于进士这一科设置的原意是招秘书,所以不管是唐宋考诗词歌赋还是明清考八股,都不涉及实务,仅仅是道德文章。即使是八股中的策论,也属于键政一类的清谈。
  因为进士考试内容和职务需求是相匹配的。】
  【到了唐玄宗时期,又从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来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所以当时号称内相。
  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等高官的升迁便有了两种路径。
  一个是传统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浊流迁转路线,一个是翰林学士型快速超擢的清流迁转路线。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句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张九龄说的,但跟张九龄同时期的奸相李林甫就完全没有州县的基层从政经历,走的都是太子中允、国子司业、御史中丞这种典型的清流路线,然后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始宰相生涯。】
  【到了明代也是延续着这两条路。】
  朱棣心里有些明白问题在哪里了,这个锅怎么着都得算在他头上吧
  其实他觉得他的大胖儿子天天带着内阁那些人处理政务也挺好的,毕竟他自己在治政方面的能力有些欠缺。
  【先说清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