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要真是按照太.祖的祖制,贪污六十两都得拉去剥皮填草,全国的官员,不论文武,没几个逃得过!
  下次再提祖制,他就这么说!看这些人敢不敢!
  【所以明朝的这套内阁制度一直延续到明英宗时期被破坏了。
  因为朱祁镇年幼,由三杨辅政,所以全部政务的处理、裁决,重大问题的决策,几乎由各部门议定。府、部、院诸衙门该管事务,皆由各衙门先行提出处理意见,是为部议。然后再由六部尚书、都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聚议载处,是为延议。所有奏疏,包括部议、廷议的结果,均由内阁票拟批答。
  票拟后,交给司礼监进行批红,皇帝就发诏令敕谕来颁布,最后这些诏令得由六科给事中审核签署,不同意可以封驳。
  因为明英宗当时还小,所以他基本就是个人形图章。但是后来的皇帝如果对于内阁的票拟不满意,就打回去让内阁重新票拟,直到满意才发诏令。另一边的给事中也是,如果觉得皇帝是乱命,也会把旨意封驳回去。
  所以操蛋的点来了。
  皇帝可以不断要求内阁重写批复意见,但根据\&祖宗成法\&他不能亲自下场写稿子。同样,六科给事中有封驳权,但他们不能改动批复内容。三方里只要有两方不对付,就可以无限打回重写。
  君权和臣权就这样不断的来回拉扯。】
  朱棣呆滞
  啊这后来发展到这么复杂了?给事中居然能封驳皇帝的命令,简直岂有此理,以为自己是门下省呢!
  【明初时,对于武官的违法乱纪,皇帝除了训诫和警告以外,并没有形成制度的考核措施和惩罚条例,所以武勋集团堕落的非常快,渎职腐败屡禁不止,欺压士卒导致卫所军户逃亡的事例频频发生。
  土木堡之后,武勋集团彻底没落,基本开始自暴自弃了。
  成化二年,明宪宗下令在军队中推行军政考选制度。起初镇守总兵官还与巡抚和巡按御史拥有一同进行考选的权力,但到了他儿子弘治开始,巡按御史对于考选的职权不断扩大,甚至开始拥有对总兵官人选地提名权。
  武臣的仕途完全被负责考选的文官所掌握,明军的人事权从五军都督府转移到了兵部,五军都督府开始就被架空。连卫所土地和军户户籍管理的权力也给了文官,然后,本来就被各个武将勋贵侵蚀的有些崩坏的卫所制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加速消亡。】
  朱元璋心头一跳,虽然他已经知道了卫所制度崩溃,但他还是没想到武官也会腐化的这么快。
  他问徐达:老徐,武将的考核和惩罚措施,你怎么看?
  徐达是个谨慎的人,从来不会信口开河,尤其是这种涉及国家大事的。
  他斟酌了一下,开口道:原本五军都督府掌管这件事,但都督府也只是涉及武将的升迁,以及战时军功的奖励惩罚,其他的确实没有。
  其实他说的这些朱元璋当然知道,所以他又加了一句:臣心里有些想法,待回去后仔细思量一番,再报与陛下,毕竟这种事,还需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才好。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不急,朕知道那些实际带兵的中下级军官比较重要,你就代朕去好好问问,回头写个陈条上来。
  想了想,朱元璋又补充道:陈条你自己写,不要让你师爷代笔。你那个师爷废话忒多,之乎者也一大堆,一句有用的没有,朕看着头疼。
  【兵部只顾大肆揽权,根本没考虑过自己能不能做好。
  up就直说了,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吧?
  职权太多了,但人数没有增加,而且大部分兵部的官吏只是看过点兵书,根本没有领兵的本事。所以兵部根本没法完全代替五军都督府的职责,无暇议定戎政方略,致使很多兵事突然发生时而无准备之策,如庚戌之变与倭乱发生时,一开始兵部就毫无准备,连粮饷物资都凑不齐,更别提什么谋划方略了!】
  崇祯转头问向兵部尚书梁廷栋,道:梁爱卿,你认为如何?
  臣梁廷栋顿住了。
  这让他怎么说?
  要他自己觉得,他觉得天幕说得对,兵部就是管不了那么多事。可这话他打死都不能说出口,否则就是得罪大半朝臣。
  毕竟兵部过手的粮饷物资那么多,随随便便漂没个四五成,大家分了,真的很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