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元璋心里还在想刚刚说的士绅优免的事情。
  这岂不是说他这么做是错的?
  可士绅优免应该是个有利于读书人的好事吧?
  朱元璋咂咂嘴,摇了摇头。他本来是想鼓励天下人好好上进读书,免除普通人家的负担的。
  结果可能这个政策有点对读书人太好了,很快被有功名的人钻了空子。
  啧,果然读了书,脑子灵活了,花花肠子也就多了。
  他想起前几天翰林学士给他讲读时说过的一句话:治国首在治吏。
  人,永远是最难管的东西啊!
  【朱元璋时期,文官占据六部九卿,宗室与武将勋贵只有统兵权,没有参政议政权,也没有调兵权,更没有行政权,这些权力都在文官手里。只有中山王徐达,曾经以武将勋贵的身份短暂的进入过中书省。
  内阁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有雏形了。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就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来的中书省只保留了一个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但是全国奏折那么多,朱元璋也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仙,所以他设置了文华殿、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来参赞政务,这些大学士为正五品,相当于皇帝的政治顾问团。
  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这些辅官大学士,只是辅佐皇帝的秘书机构,负责起草诏书御令,还有一些建议权,并没有议政权、行政权。
  而在永乐大帝之时,内阁才真正的有了议政权,但是也没有行政权。不过up认为他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为以后内阁的大权独揽埋下了伏笔。】
  嗯?这算是给朱元璋透露了未来之事,毕竟现在才是洪武三年。
  胡惟庸是个不错的官员,虽然有点小野心,但他欣赏他的干劲,觉得问题不大,可以拿捏。
  听这个意思,自己未来居然会让他当中书省的丞相?然后还把丞相给废了?
  废丞相他倒是早就有想法,毕竟元朝最后几十年,那权臣真是一个接一个的跳出来胡作非为,他觉得这种大权独揽的制度就是在给子孙埋祸根!
  不过这个永乐到底是他哪个儿子啊?!
  朱棣听到天幕提起自己,赶紧抬头。
  咋地,他用的内阁跟他爹的也没差多少吧?
  虽然说是议政权,但对他来说也只是建议,听不听的不还在他和他儿子身上嘛?
  朱棣回头瞅了一眼自己的大胖儿子,疑惑的问:不会解缙他们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吧?
  朱高炽赶紧摆手,哪儿能啊,他又不是傻子。
  【那就是他并没有取消内阁起草诏书的职责。
  不过当时的六部、包括地方奏章题本都先交给皇帝,由皇帝处理。如果皇帝太忙了管不过来才会让,内阁附上意见,节省皇帝的精力。
  宝贝们注意了,这个顺序很重要!奏疏先给皇帝,那皇帝才是老大,内阁只能是个辅佐性质的机构。而以前有中书省的时候,奏疏都是先交给中书省,挑挑拣拣之后再给皇帝,中书省才是老大!所以朱元璋才一定要废了丞相这个副皇帝。
  但是吧,文官作为制度的解释者,又特别擅长步步蚕食的策略。任何有利于他们的变革,都会被冠以祖宗成法之名保留下去。不利的则都是恶政,一定要拨乱反正。】
  这个话倒是说到崇祯的的心坎里去了,恨不得当场给天幕倒倒心里的苦水。
  文官就是这么得寸进尺的不要脸!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