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幕上的士兵还在继续唱。
  手持钢刀九十九,杀尽胡儿方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朱元璋大声赞道:好!朕看这首歌谣好的很!老徐,回头让将士们都学起来,就当成军歌来唱!
  蒙元只是退出了中原,还没有被消灭,他们跑回到了草原老家,继续以帝王自称,想要变成辽国那般,与明朝隔着燕山山脉对峙的北朝。
  朱元璋怎么可能忍得下这口气?他的目标很明确,就算不能杀光蒙古人,也要让他们自去帝号才行。什么南北朝,简直妄想!
  所以,这首歌谣来当军歌,简直不要太应景。
  【大家看到的画面,是我在纪录片里找到的一个徐达北伐的片段。虽然肯定和当时有出入啦,但也能表现出,明朝最初定鼎时军队的状态:有朝气、有理想、有信念。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所以悍不畏死,并且与有荣焉。】
  崇祯看着天幕上的场景,羡慕哭了。
  他手里若是有这种大军,哪里还需要这么焦头烂额?
  【但是搞了两百年的兴文匽武之后的大明军是什么样子呢?
  历史圈有个关于明军的地狱笑话,叫做: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哪里能满饷?关外黄台吉。】
  崇祯的脸,一点点的,绿了。
  皇帝不差饿兵的道理他能不知道?他搜刮了宫里所有的金银器,甚至加田赋也要保证军饷到位,不就是希望这些大头兵拿了钱好好作战么?
  但,能发到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手里有多少,他还真没底。
  【就拿万历朝的一次小小兵变来说吧。
  之前提到戚家军的时候不是给大家挖了一个小小坑嘛,现在可以来填坑了,就是戚家军的后续。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做的实在太出色了,所以后来被调到北方来,也就是北京西边的蓟镇到山海关一带驻防,由于戚家军都是在浙江义务一带招的兵,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南军。后来戚继光罢官病逝,戚家军由他的副将吴惟忠带领继续驻防蓟镇。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蓟镇三协的南兵由于长期欠饷,群情激奋,聚众闹事,要求朝廷发钱。蓟镇总兵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了上千人。】
  【吴惟忠的这支南军,是刚从朝鲜的平倭战场上回来的,他们军纪好不扰民,而且战功卓著,吴惟忠奋勇先登,是光复平壤的首叙之功。但是回来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军饷被克扣了,万历皇帝给的赏钱也没有公平发放,所以心生不满。
  当时,不仅是文官集团对武人进行打压,武将内部也十分割裂,北军南军之间矛盾冲冲。戚继光总督蓟镇时尚且相安无事,等换了王保这个北方人来之后,南军被打压的厉害,最后矛盾爆发,戚家军就这样惨遭屠戮。】
  【他们没有死在朝廷战场上,没有死在倭寇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死在了文官故意克扣与武人的南北倾轧中。
  然而即使是这样,吴惟忠招募了新军,补齐了名额后,第二年依旧开赴朝鲜,继续为大明作战。
  只能说是戚家军不常有,唉。
  但蓟镇兵变,也是明末一个缩影了。】
  朱元璋沉思良久。
  他不了解戚继光到底有多厉害,但他知道大明的南北割裂有多严重。没办法,南北被迫分离的太久了,彼此的习俗、语言甚至一些文化都不通,若不是大家还写着一样的字,怕是连认同一个祖宗都难。
  就这一点来说,天幕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确实没错。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