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县令庶女 第18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许宜锦希望她能改了自己的说辞,瞧见她的面容后,将心底劝说咽了回去。
  现在说什么,母亲都是听不进去的。
  就像她赶到衙门的时候,想要对母亲和兄长说汴京不比峨桥县,万事需谨言慎行一样找不到机会开口。
  母亲不会理解她的难处,只会埋怨她站得还不够高。
  那一刻,精神上的疲惫远远超过了□□上的疲惫。
  去峨桥县取证需要月余功夫,陈允渡又是省试后的备受关注的存在,左判官几乎没怎么费心,就小声对府尹道:“大人,许三娘的生母去得早,吕氏身为嫡母,一面之词不可轻信。等峨桥县那边传来结果再决断不迟,也正好不误了陈小郎君的殿试。”
  魏清晏执笔的手微不可察地一顿,轻应了一声。
  左判官松了一口气。念完决断后,吕氏是其中唯一一个想要反驳的,但没有人理会她。
  衙门外,雨还在下着。
  今日有惊无险,准备来说,当许栀和搬出来父亲时府尹还没有拆穿她和家人不睦的事实,就已经明白今日应当没有什么大事。
  一套说辞定不了一个人的罪行。
  表示谢意后,许栀和走到撑开伞的陈允渡身边。淅淅沥沥的雨点落在桐油糊过的油纸伞上,清透悉索。
  有衙役送来一把新伞,“今日雨大,共执一把伞恐湿了衣袖,还请郎君和娘子收下。”
  那把新伞递到了陈允渡的手边。除了他,后面挤在一处的王维熙和良吉可没有。
  许栀和伸手接过了陈允渡执着的伞骨,朝他眨了眨眼睛道:“不愧是省试榜上有名的人,待遇和我们都不一样。”
  陈允渡看了一眼许栀和颜色略深的肩膀,伸手接过了伞,“多谢。等放晴来还。”
  衙役:“不碍事不碍事,一把伞罢了。”
  落后一步的许宜锦搀扶着吕氏出门,看到的就是这一幕。
  天色昏沉,鸦雀不鸣,风雨混沌。衙门前的屋檐下,几人分好了伞,共同踏入了细密的雨丝之中,混入朦胧的水天一色中。身影远了,但她还能听到小厮们的交谈声——“今日淋了雨,不如回去煮一个羊肉锅炉,涮上碧绿青葱的菜叶,岂不快哉!”
  引起一致叫好。
  不像是雨天遇事,倒有几分细雨踏莎、游春迎夏的惬意。
  许宜锦走神一刹那。被搀扶着的吕氏突然没有了向上的托力,脚下一个颠簸,忍不住气恼:“你还能做成什么事?看看看,旁人有甚可看的?”
  “没有。”许宜锦抿了抿唇,“娘,现在你和兄长这样,我也不放心你们在外面短赁的宅子过活。不如搬来汪府,让我照顾你们,至少也得等到兄长痊愈……”
  吕氏想了想,勉强同意了许宜锦的建议。汴京城里她和许大郎终究只是外来客,论熟络,自然不及许宜锦。
  她陪着许大郎赶赴省试那会儿,也考虑过与其在外面赁个宅子,不如直接住在汪府,怎么说她也是汪延明的岳母,但大郎不愿意。许是锦姐儿和汪延明的婚事当年本就是吕鼎从中说和才高攀上的,故而许大郎在汪延明的面前,总觉得矮了一头。
  他的性子又一贯刚强傲气,吕氏遂了他的意思。从峨桥县过来,她特意带上了足够的银钱,以免留在京城殿试时不够使用、打赏;外加两个仆妇,四个丫鬟四个小厮,生怕许大郎照顾不周。
  现在确实和她预计的一样,要在汴京多留一阵子。
  只不过不是为了殿试,而是留下养伤。
  养伤病最耗费银钱,吕氏想要许大郎身上无后遗症,自然忍不住要用最昂贵的药材,如此一来,花钱如流水。今时不同往日,她不能再挥霍无度下去。
  吕氏看着她,声音带上了几分柔和:“这些你看着安排便是,怎么说你也是正儿八经的汪府大娘子,有你在,娘自然高枕无忧。不过你兄长身上的伤,你多留意着。”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