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父亲和大将军的父亲,都是同文皇帝一起长大的旧友,文皇帝很器重他,给予的恩宠,无人能及。我母亲德阳乡主,是祖皇帝的义妹,大将军的姑母,同我父亲的姻缘,当年于时人看来再完满不过。可父亲后来宠爱一名姬妾,冷落了母亲,文皇帝闻言派人绞杀了那名女子。再后来,父亲精神恍惚一病不起,他亲手埋葬了她,因太过思念又把人自墓中掘出,注视着白骨,久久不曾言语。我也曾怨过他,因他的深情害我母亲寂寞余生,可等我出阁前夕,听家中老仆讲起旧事,竟不知该恨他还是可怜他,他是太子文学出身,风雅多情,明敏聪慧,虽南征北伐战功无数但心思极其细腻幽深,与那名姬妾,琴瑟和鸣,恩爱不疑,文皇帝也许觉得绞杀一名女子无足轻重,但对父亲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死后,我母亲一人独活到年过半百,临终前,抚着兄长的脸,她说,我要去见你的父亲了,不知他是否肯与我相见。兄长本想问她,可曾恨过父亲?但母亲说完这句话便与世长辞,我记得,她那个时候的模样不过是像睡去了,面容安详,无怨无恨,颊上尚存血色,依然是生前尊贵沉默的神情。”夏侯妙倚在几旁,手中捏着一枚青青竹叶,泪水无声滑落。
  她的声音平稳柔软,嘉柔早泣不成声,她不懂,自己是为那个被绞杀的女孩子伤心,还是为德阳乡主的半生枯萎酸楚,或者,是为那个从未谋面曾是帝国最为倚重良将的潦草结局而感怀?这段太沉重的往事,早淹没于岁月深处,当事人的坟前,也早几度春风发,几度秋风凋,日落月升,白雪飞花,唯独剩留于人世的一点血脉,向一个小小的少女,裁剪成章,娓娓道来。
  “姊姊,”嘉柔忍不住伸手揩去她眼角未落的泪水,温热而湿润,似安慰也像是哀求,“你不要难过了,逝者已往,何必用来难为生人?”
  “恰如太初,孑然无物。”夏侯妙含泪而笑,慢慢握住嘉柔的手,口中道出兄长的字,如此贴合。
  “瞧我,把你也招惹哭了,”她把嘉柔一揽,望向案头瓶子里初绽的新梅,玉肌清瘦,冰魂萦绕,无端令人想见洛阳春。再垂首,看竹叶上条条纹理分明,好像命理,逆不得,也折不得。
  她不由喃喃道,“我也不知道为何向你说起,其实,我从未跟人说起过我父母的旧事。当然,这些事老一辈人应该都知道,只怕我父亲因女人而死,是世人笑料罢?”
  “不,”嘉柔陡然抬首,“征南将军至情至性……”她忽然慌忙闭紧了红唇,不知该从何说起,这一段渺渺情天情海并不是征南将军与德阳乡主的,不过是一个叫夏侯尚的男子和连姓名也没留下的女子遗留在逸闻里的凄艳灰。
  “你不必宽慰我,柔儿,都过去了。”夏侯妙轻轻一捏她脸颊,神情孤寂,嘉柔怔怔瞧她,心里茫然失措到恍惚,等来年的春,春幡飞舞,红杏深芳,菖蒲浅芽,天地是全新的模样,自己就要嫁给那个叫萧弼的少年郞了。可她这样怎么面对那个少年郞呀,嘉柔凄惶,她要如何用华美的衣饰来掩藏自己的不清白?
  嘉柔也觉得自己像姊姊一样孤独。
  等夏侯妙一走,她呆呆一人独坐,不管崔娘如何兴高采烈在自己身上比划鲜亮的新布料,还是唠唠叨叨劝解,皆没有太多反应。只是乖顺地羞涩一笑,任由崔娘像扯木偶般摆弄着自己。
  暮色四合,洛阳城里灯光次第亮起,头顶星子为经,地上行人作纬,北踞邙山连绵,南泛洛水扬波,整座都城仿佛深卧在宇宙洪荒的怀抱之中,丹霞明月,华彩云间,烽火狼烟换来的盛世风情图,只消登高望远,就能尽收眼底了。
  桓行简从阁楼上下来,氅衣微荡,略略抬首,每一步都格外沉稳仿佛可将整个洛阳城,乃至整个天下睥睨于脚下。
  “郎君。”石苞像夜色里的一道魅影,尾随着他,把他要的东西只负责送到眼前来。
  夜色里,石苞的声音几不可闻,桓行简把头一点,他又隐匿在无边的夜色里了。
  见到夏侯妙时,她似乎也在等他,几上有酒有菜,桓行简扫了一眼布置掂着巾子轻轻拭了几把手,笑:“你身子不见好,不能贪杯。”
  “无妨,我许久不曾跟你共饮,上一回,还是饮合卺酒。”夏侯妙亲自斟酒,酒液落在青铜器皿里,泠然有声。
  桓行简不动声色上下看她两眼,一笑接过了,说:“也好,我且陪夫人这一回。”
  屋里尚残留笔墨味道,他闻到了。
  第24章 蒿里地(1)
  铜镜里,映出张明媚的脸来,红的唇,乌的发,水润润一双含情目微微流转着眼波,嘉柔把木梳一放,看着镜中的崔娘说:
  “我想去找姊姊,还是有些话要跟她说。”
  崔娘拿起梳子继续顺她那一把好头发,语重心长:“柔儿,我看夫人心事重重的。其实,这里头门道我倒有些耳闻,上一回,我去街上听一群小崽子们骑着个竹马,嘴里唱什么‘刘融之势势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瞧,这都什么话出来了。”
  不知几时,洛阳城里,一群顽劣稚童每日携竹马东走西奔,街巷里乱窜一气,把个歌谣唱得洛阳城里人尽皆知。嘉柔听了,满腹狐疑,第一反应竟是这不知谁放出来的,要造势么?
  历朝历代,这样的东西流传必定有事。昔年董卓作乱,京师便流传着“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谶言,似隐,似明,嘉柔想到这,手底无知无觉地抚住了发捎,当下的这首,名讳可都清清楚楚地放在那儿呢。
  她不知道中书令李丰,却从“游光”二字里大约猜到了是什么样的人物。一热一冷,中间趴着个墙头草。嘉柔一想凉州那些断壁残垣的土夯上飘的野草,可不是么,风从东来,它往西倒;风从西来,它往东倒。
  “所以我说,柔儿你趁早嫁了小郎君是好事。我去帮你打听了,他官虽不大,但继祖名气大得很呐!家里有当年蔡邕赠的万卷藏书,正合你意,只要他知冷知热的,肯一心一意待你,老奴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嘉柔不吭声,默默起身,将那把焦尾琴又仔细摩挲了一番,这正是蔡邕的旧物,难道也是他赠与萧氏的?开阳门外,太学那还立着蔡邕当年刻的熹平石经呢,没想到,他的这把琴,兜兜转转的,也到了自己手中,人同人之间,大约就是这样捉摸不定的因缘际会吧。
  手底信手一弹,音色果真清越,烽火关山,戍楼霜重,嘉柔奏的是《胡笳十八拍》,指尖一停,冲盯着自己打量的崔娘笑道:
  “不坐不弹,我心里不静,还是找姊姊去吧。”
  “柔儿,你有什么话要跟夫人说?”崔娘冷眼旁观了一阵,警惕问她,嘉柔诧异地看了看她,羞赧摇首,“也没什么,就是想跟姊姊再说说话,我去去就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