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422节(2 / 4)
掌帝王权,行帝王事,当为帝王名!
**
而这一年的十月,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陈子昂。
看到这个名字,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
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究竟是什么缘故,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
但姜沃一直觉得,对于见过武皇,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上大周受命颂表》的陈子昂……这首诗,写的是武皇。
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
以武皇的政治智慧,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她应当就明白了,武周,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所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
史册之上,千百年过去了,在某种意义上,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
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这个人我想见一见。”
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
但于她的帝王来说,不会再是‘后不见来者,天地独怆然’。
第279章 永隆年间
调露元年末的改元,朝臣们无一觉得意外。
是该改元的。
毕竟‘调露’这个年号,本身就是去岁腊月皇帝在听闻太子殿下病重后,特意下诏改的,是借甘露茂长之意,希冀太子好起来之深愿。
然而……这年号明显不太灵光。
在这调露年间,不但太子薨逝,更接连有荧惑冲双星、长安城外草木异常枯萎(真假存疑)的祸患之兆。且下半年,皇帝更是从自己的皇子开始发落起,至于宗亲,更是发配描边了好几家,搞的长安城中噤若寒蝉。
实在是没什么好事发生的一年。
说来,如今还在朝上的臣子,大半都是自当今登基后才走入仕途进入朝堂的——因此已经习惯了皇帝频频改年号之举。
甚至过去这一年不顺,皇帝还没提,不少朝臣们都已经下意识想着,是不是该改年号冲冲喜去去晦气?
于是这一年冬至前,皇帝下诏改年号调露为永隆,朝臣们没一点意外,也无人受伤:这次没有一个署衙提前写公文,全都在眼巴巴等着皇帝先改元。
而‘永隆’这个新年号都无需解释,很直白表明了皇帝的期许,如他所言:盼大唐国祚永隆。
*
如崔朝之前预料的那般,宗亲这一番微操,不但不会令皇帝怜惜他们,倒是让皇帝警惕,更欲加重天后的政治分量——
免得将来他去后,天后选了继承人,心思各异的宗亲又要报团跳出来生事。
故而永隆元年正月十五上元佳节,皇帝并未出面,而是百官及蛮夷酋长朝拜天后于大明宫紫宸门。* ↑返回顶部↑
**
而这一年的十月,姜沃在礼部的贡举名单上,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陈子昂。
看到这个名字,姜沃不可避免的想起了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
不管史册上陈子昂写出那首诗,究竟是什么缘故,感慨的又是何人何景。
但姜沃一直觉得,对于见过武皇,在武皇手下做过官员,甚至为武周一朝的建立写过《上大周受命颂表》的陈子昂……这首诗,写的是武皇。
而且是那个最终发现自己后继无人的武皇。
以武皇的政治智慧,在她最终选择再次立李显为接班人的时候,她应当就明白了,武周,终究只会有她一代了,所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
史册之上,千百年过去了,在某种意义上,武皇依旧是孤身一人。
姜沃点了陈子昂的名字,对礼部尚书许圉师道:“这个人我想见一见。”
这次或许陈子昂还会写出这首诗。
但于她的帝王来说,不会再是‘后不见来者,天地独怆然’。
第279章 永隆年间
调露元年末的改元,朝臣们无一觉得意外。
是该改元的。
毕竟‘调露’这个年号,本身就是去岁腊月皇帝在听闻太子殿下病重后,特意下诏改的,是借甘露茂长之意,希冀太子好起来之深愿。
然而……这年号明显不太灵光。
在这调露年间,不但太子薨逝,更接连有荧惑冲双星、长安城外草木异常枯萎(真假存疑)的祸患之兆。且下半年,皇帝更是从自己的皇子开始发落起,至于宗亲,更是发配描边了好几家,搞的长安城中噤若寒蝉。
实在是没什么好事发生的一年。
说来,如今还在朝上的臣子,大半都是自当今登基后才走入仕途进入朝堂的——因此已经习惯了皇帝频频改年号之举。
甚至过去这一年不顺,皇帝还没提,不少朝臣们都已经下意识想着,是不是该改年号冲冲喜去去晦气?
于是这一年冬至前,皇帝下诏改年号调露为永隆,朝臣们没一点意外,也无人受伤:这次没有一个署衙提前写公文,全都在眼巴巴等着皇帝先改元。
而‘永隆’这个新年号都无需解释,很直白表明了皇帝的期许,如他所言:盼大唐国祚永隆。
*
如崔朝之前预料的那般,宗亲这一番微操,不但不会令皇帝怜惜他们,倒是让皇帝警惕,更欲加重天后的政治分量——
免得将来他去后,天后选了继承人,心思各异的宗亲又要报团跳出来生事。
故而永隆元年正月十五上元佳节,皇帝并未出面,而是百官及蛮夷酋长朝拜天后于大明宫紫宸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