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中原 四、族长的心事(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主公真的会纳下她么?”
  作为文明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不愿以“女匪”这种恶毒称号加诸在杜似兰的身上,杜似兰在能力上也并不逊色于任何男性。但作为一大世家的族长,尤其在军中隐隐有竞争关系的情况下,桓阶却无法不思考这种问题,虽然目前他头脑里还是一团乱麻,没有清理出一个线头来。
  “老爷,江东有客来访。”忽然,管家桓节进来报告道。
  桓阶正在想不明白,忽然有人打搅,不由动怒,再看一眼桓节的双手,断喝一声:“不见。”
  桓节吓了一跳,忙道:“是,老爷。”转身就跑。
  桓阶气哼哼地瞪着他的背影,心想:“不识眼色的奴才。”
  桓阶家里有俩管家,一个叫桓理,一个叫桓节,取“有理有节”之意。大管家桓理进退适宜,举止得体,一向甚得桓阶欢心。不过他近期已出发去宛城伺候阿袖去了。这二管家桓节明显就愣了许多,逊色不少。
  “回来。”
  他突然叫了一声,把已走到门口的桓节叫了转来。
  “跑那么快做甚?你手里是什么?”
  “回老爷,这……这是客人的送上来的。”
  “刺?”桓阶冷笑一声,“谁家孩子这么豪绰,居然敢给老夫下刺求见?”
  刺,也即名刺。按现代话说,那叫名片。
  名片,或者说名刺,在中国是有着古老历史传承的国粹,其中包涵许多文化。
  名片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
  名片最早出现在战国,那时候学名叫“谒”,也就是谒见的意思。《史记?张仪列传》载:“张仪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这次见面在公元前328年,已贵为六国合纵长的苏秦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故意侮辱贫寒的同学张仪,令张仪一怒而入秦。
  到汉代,尤其到了东汉末年,开始兴起一种名为“刺”的名片。
  “谒” 的形制、称谓都比较郑重,也都是用于下对上的,有明显的等级色彩,它一般用刨光了的木板制作,长近一尺,宽三寸,厚一寸,是一种相当阔大的名片。刺的内容、形制,更加简便而亲切,虽也有用于下对上的“下官刺”,但主要是用于士大夫间,以通爵里姓名,是一种很小的名片,有木制,也有纸制。
  桓节手里捧着那张刺,还没他的一只手掌大,那就肯定不是谒,而是刺了。
  要说现在的江东,大族也有,像会稽的谢家、吴郡的陆家,都可算家世渊博的名门,但桓阶却都没怎么放在心上。这些家族现在的主要成员,算起来都是他的后辈。
  “来者到底是谁?”看到桓节又在发愣,桓阶刚刚忍下去的火气又蹿上头顶。
  怎就如此笨拙呢?看来我得再找个预备管家了,没了桓理,连通报这种小事都乱了套了。
  “回老爷,是顾雍顾老爷。”
  “吴郡的顾雍?”桓阶心头忽然一惊,他怎么来了?
  桓节确认之后,桓阶脸色一缓,道:“快快有请。”
  桓节应了,飞一般地冲出门去。
  这顾雍却是他算漏的一人,要说江东大族中能和自己身份相当的,也就仅此一人而已。他来拜访若用的是刺,桓阶倒真不会太介意。
  因为顾雍和桓阶齐名江南,他们以才论交,却与辈分无关了。
  不过,顾雍……最近不是和孙仲谋走得甚近,传闻已将出山为宦,甚至可能取代二张成为孙氏的内政主官么?
  尚未想得明白,一位三十不到的年轻人已快步走了进来,道:“伯绪家的门槛,可是越来越高了呀!哈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