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更好 第6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关于粮官峪村,这些年总有许多传闻:据说早些年,曾有一位神秘富商看到这里依山傍水,便费大力气将村民们都安置迁走,并买下了整座村子,然而他却迟迟没有破土动工。谁也不知道这位神秘富商的目的,有人说是建造顶级别墅楼盘、有人说是盖购物商场,但人们传来传去,那个神秘富商却再也没有来过,以至于这座荒废的村庄都没有一个人专门看守。
  村子四面环山,山脚被灌木和荆棘覆盖着,而沟谷里的树木在夏季格外郁郁葱葱。如今,虽然已经错过了香椿树吐芽的季节、也错过了洋槐醉人的香气,但这里在盛夏成为红杏的天下,大自然在每个季节总能结出引以为傲的果实。
  现在的粮官峪村,每当落日西沉后就会笼罩在黑暗里,这座村庄没有任何电力照明。如果从空中俯瞰,只能看到一座座四合院伫立在夜色之中。
  2019年7月下旬,北京。
  今晚,一辆车缓缓停在了村口。“屠广志”走下车,他拿着手电筒,一脚脚踩在凹凸不平的砂砾路上。
  最初,几乎没有人认为“屠广志”能在天罗地网中逃出福建。
  事实上,他也确实没有插翅高飞的本事。因为早在5月初被龙岩警方发现嫌疑之前,他就已经利用时间差逃到了江西,这才能在不久前辗转回到北京。
  “屠广志”逃回北京的这一路可谓是惊心动魄,他走得十分吃力:因为,这是一个实名制运用到生活点点滴滴的时代,再加上全国各地天网系统的覆盖,都让早些年的悬案彻底成为不可复刻的历史。
  当然,信息时代也有自己的漏洞,比如“网约车”就是一条漏网之鱼。
  在警方的布控下,犯罪嫌疑人不能出现在机场、高铁站和长途客运站等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但是,此时的网约车平台还无法从公安部门共享信息,这让许多犯罪嫌疑人选择网约车逃避监控,并进行一段段远距离逃亡。
  早在7月中旬,“屠广志”曾收到过一条信息,这条信息是促使他回到北京的导火索。
  “月亮已经落下了,河水也反射不出月亮的影子,但她的余光还在温榆河畔。花。”
  信息的末尾还附上了一串经纬度,那位置正是“屠广志”所处的这座村庄。
  这条信息像是一句暗语,但“屠广志”立刻明白了它要表达的意思。那一刻,他拿定了主意:即使回来的路千难万难,他也一定要回北京。
  此刻,“屠广志”按照信息上的方位指引,在村口西50米处找到了一棵洋槐树。槐树下堆着一些油墨鲜艳的包装袋,不像是几年前被村民们遗留下来的垃圾,否则经过这些年的风吹日晒,包装袋的油墨会褪色得干干净净。
  从槐树这里望去,前方有一个岔路口。其中一条路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夜色中,“屠广志”一眼看不到头。
  “屠广志”知道,他要去的地方就在这条路的尽头。
  山里的温度有些低,因为静谧,所以他能听到河水的流动。“屠广志”深吸一口气,用手电筒晃了晃前方的夜色,迈开步伐准备走向这条路的尽头。
  忽然间,四周响起了一个低沉的声音,让他“不要去”。
  “屠广志”的眼神一变,他立刻用手电筒循声照去,警惕地问:“是谁?谁在那儿?”
  果然,他的话音刚落下,灌木丛中响起一阵异动。“屠广志”这才发现,那里一直停着一辆黑色帕萨特,只不过在夜色中不引人注意。
  这时,帕萨特车门开了,江建军走下了车。
  江建军关好车门,半靠在车子上,缓缓开口道:“你不用害怕我,我不是来伤害你的,至少今天晚上不是。你该害怕的,是你即将要去的那座宅子里的人。”
  说着,江建军抬起手臂,指向了这条笔直路面的尽头。
  早在7月倒数第二个周末,安维东已经连续在吴霜家外蹲守多日。那天夜晚,安维东突然向江建军传来了一个新消息:
  自从福建剧场的事故发生以来,吴霜回京后一直深居简出,但最近这段时间,她每到天黑都会前往北六环外一个距离镇政府约40公里的粮官峪村。
  “粮官峪村?那是什么地方?”江建军疑惑地问。
  “这个村子有历史遗留问题,总之现在没有村民居住。昨天我派人专门跟吴霜的车辆进山了,发现有三四位青壮年男子在一处远离岔路口的老平房里打扫,而且是打扫了一夜。”
  江建军皱起了眉:“给搬迁户留下的老平房打扫?”
  “是,打扫得非常卖力。这处老平房的归属权清晰,不可能和吴霜产生任何买卖租赁关系,她的行为搞不好能构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但是,他们到底要做什么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