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25节(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玄武点了点头:“所以论战斗力,组织度,纪律性,关中之秦人是首屈一指的,加上关中之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而六郡这些边关城邑则是与游牧民相连,草场水源都不缺,可以出产最优秀的骑士,整个春秋战国,只有跟北方草原相邻的秦国和赵国,才有最庞大也是最精良的骑兵部队,这不是偶然。”
  白虎微微一笑,说道:“秦赵本就是同源,几百年前分家时都是赢姓赵氏,后来秦氏从赵氏中分离出来,到西部立国建立秦国而已,他们赢姓几百年都是牧马部落,对于骑兵有特别的了解。”
  “后来秦国靠了来自中原,更强的组织度和纪律性,靠了在关中农耕区建立城邑之后,农耕带来的更多产出粮食,继而能产生的更多人口,把当地零散的戎狄部落,各个击破。”
  “就象晋国在并州的各路胡虏部落中,也是苦战数百年才发展壮大一样,春秋就是如此,无数个封国诸侯被蛮夷所灭,但存在下来的却是一路驱逐蛮夷,发展壮大,齐,秦,楚,晋等国,莫不是如此,最后经过了几百年的乱世,原本周朝建立时,遍布天下的游牧蛮夷部落,就消失不见了。”
  青龙微微一笑,说道:“这么说来,其实秦朝,周朝都是蛮夷部落,虎狼之邦,只不过因为他们是以农耕为主,所以还必须要讲周礼这套了?”
  白虎点了点头:“差不多就是如此,秦朝多庶民,多野人,就是因为他们征服了太多的西戎部落,这些部落打败的族人,后面就成为了秦国的子民,而秦国多次的公室之乱,以及商鞅变法后严格限制和约束秦国宗室的权力,让秦国不象关东诸国那样,国君的子孙后代皆成贵族,各有封地,反而会分裂出很多势力,最后尾大不掉,商鞅变法是强化了秦国国君的地位,让秦国上下,从官吏到子民,都听命于国君的命令,在造就了独夫天下的同时,也让秦国上下一致,令行禁止,能高度统一。”
  “至于秦国的国民,则是由关中的老秦人,这些多是秦国出关时的第一代族人,很多还是贵族的后代,定居于关中之地,咸阳周围,他们是以强悍的步兵,战车兵,以及轻兵为主,而六郡之地,则多是秦国后来征服的犬戎,义渠这些蛮族的后代所占据,胡人居多,当然,随着秦国几百年的不断融合,民众的迁居,这些人混杂在一起,赢姓部落的族人后代,和大量征服的夷狄子孙,构成了老秦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尚武,强悍,商鞅变法后又给了他们极强的纪律性和战斗的欲望,加上秦人擅长法术诈力,不讲仁义道德,在乱世中,反而管用。”
  青龙冷笑道:“礼崩乐坏,虎狼横行,小人得志罢了,这种以暴力和诈术来横行的国家,最后也亡于奸诈小人,赵高,李斯,包括商鞅这些人,为了功名不择手段,得权之后就为所欲为,最后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国家,又是什么好事了?只有行王道,以仁义来治国,以诚信对天下,方可长治久安。”
  白虎微微一笑:“是的,青龙大人说得很好,秦国的立国之本是信用,国家的信用,这是他们以法家治国,和儒家治国的仁义一样的立身之本,一旦失了信,那就无人再效忠国家了。”
  “这是秦国灭亡的原因,就在于对于老秦人失了信,没按以前的军功爵制来办事,导致上下离心,而汉朝的建立,则是明面上抛弃了人人以为是苛暴之本的法家,选用了儒家,礼法来治国,可是其骨子里,大一统,郡县制,儒皮法骨这些,仍然是法家的思想。”
  “因为只要大一统,就不可能再搞以前分封,分裂的这套老路,而要大一统,就需要治理地方的官吏,都要是朝廷选拔的,忠于君王的官员,而不是以前的分封贵族的子嗣,那这些官员如何产生,如何选拔,就成了大问题,最后比来选去,还是以军功论爵,以爵为官这套办法,最公平,最能服众。”
  玄武沉声道:“汉初的军功爵是以列候子嗣为官,以秩比为俸禄,并划给列候的子孙们食邑,当然,不是直接给封地,而是以每年的这些食邑户税收的三分之一,作为他们的俸禄,除此之外,也通过外戚,策论之类的办法来选拔人材,并不是只有军功爵制,不过,汉朝的军队征发,基本上就是以关中之民为主的南北军拱卫长安,以六郡边地的良家子征发以为骑兵和边军,这些是常备的军队,至于关东之地的各个刘氏宗室封国,则是和州郡一起,征发百姓服役,以为郡国兵,州郡兵,但限制规模和装备,只作维持治安之用,就是防这些地方兵马作乱,尤其是七国之乱,关东一度有数十万叛军,最后还是靠了关中兵马和梁国的封国兵出死力,才得以平定。”
  第5389章 由汉入晋军权无
  白虎微微一笑,说道:“是的,因为之前说过,关东之民,尤其是庶族地主,仍然是以前六国的旧贵族,士族的后代,连同那些其实是庶民身份的百姓,他们虽然是社会的底层,但也自认为是诸夏,视关中政权为虎狼异邦,并不是从心底里服气,虽然是以刘氏宗室作为封国,统治关东之民,但这种身份认同和融合,也需要持续很久,就象秦国征服关西之地时,也是要经历几百年的反复拉锯,才能把那些征服的戎狄之民,同化成秦人。”
  青龙点了点头:“所以关东之民,对于秦汉那套朝廷直接管理到村的法令,还是有所抵触的,这也是汉初的文帝景帝,要选择休养生息,不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的原因。黄老之道,是道家的理论,和儒家还是有所区别的,虽然削弱了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基层的控制力,但也让民众对朝廷的敌对情绪,尤其是关东之民的反抗之心大大减弱,这是汉初没有发生大乱的根本原因。”
  白虎正色道:“是的,其实民众对政权是否抵触,反抗,说到底一是看这个政权的统治和管理能力,二是看他对民众的税赋,徭役,压迫的程度。如果让百姓过得很艰难,活不下去,那总会民心思变,但反过来,有周一代,包括秦朝,天下分裂和战乱了八百多年,民众早已经厌倦了无止境的流血和冲突,人心思安,之前秦末如果不是对民力压榨和使用太过,也不会让关东民心思变。”
  “六国旧贵族这些只是个口号,如果秦朝的时候,关东之民也是轻徭薄赋,过得比在六国时期要好,那自然没多少人想谋反,但就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之后也是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和自己的陵墓,对外战事不断,这才导致了民众苦不堪言,起码比六国时期的最后,要过得还辛苦,自然会怀念旧时期,这时候,一旦秦国的统治和镇压能力下降,再有人带头而起,秦朝的灭亡,就在眼前。”
  “只是汉朝吸取了这个教训,没有大用民力,而税收,也只是三十税一而已,这让关东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对外是以和亲政策跟匈奴维持了几十年的大体太平,没有外敌入侵之患,可以说,自周朝以来,近千年时间,有了难得的一段天下太平的时间,让天下人口得以迅速增长,国库也大大充实。当然,这样的和平,也是建立在汉朝也维持了数十万军队镇守四方,维持治安,威慑外敌,尤其是以关中和六郡良家子为主体的中央军,关中军,是稳定天下,震慑宵小的基石,以关中镇压全国,就是汉朝的思路。”
  朱雀笑了起来:“就是说,拿着老秦来威慑天下,关东之民若是再敢起事造反,就以关中出兵灭之,比如七国之乱,就是如此,对不对?”
  白虎微微一笑,摸着自己的胡子,说道:“是啊,关中兵马,人皆好战,更重要的是,有装备精良的战车,骑兵部队,这是对于关东之兵的巨大优势,北方的骑兵,在平原上打南方的部队,如风卷残云,即使到了今天,刘裕的步兵要打北方胡骑,也会非常吃力,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战马,战车,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那就是决定胜负的神兵利器。”
  玄武看着白虎,说道:“所以汉朝的刘氏宗室,还有开国时的列候,这些就是汉朝的贵族,或者说统治者,而汉朝的军队,则是由百姓之中,庶民之间进行征发,于是汉朝也是一建立之后,就是士族对军队失控了?”
  白虎摇了摇头:“这倒未必,因为汉朝是南北军制度,南北军的士兵多是从百姓之中挑选,在他们服徭役时,从军阶段若是孔武有力的壮士,则进一步选拔进入南北军或者是六郡的边军,拱卫京师和边地,但这南北军,边郡的军官,却多是从开国列候的子孙中选拔,他们有父祖辈的爵位在身,成丁后即可出来做官,有些就是直接在军中为军官,象著名的条候周亚夫,就是汉初大功臣周勃之子,一成丁后就在南北军,细柳营中服役,最后成为一代名将,至于李广这样的陇西李氏大族,也是世代袭爵,成为将门呢。”
  青龙点了点头:“关中出将,关东出相,这很正常,关中出身的列候,往往是开国的军功家族之后,定居在长安关中一带,当官时是优先从军,这也正常,而关东之地,则很多是士族,有文化的儒生,或者说是士族地主家族,他们也通过袭爵,或者是在地方上为吏,再进一步入朝为官的方式,取得权力,朝堂之官到地方的郡县官员,多是这些关东士族出身,一直到汉元帝时,儒生为主的关东士族,渐渐地压过了关中出身的列候将门,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呢。”
  白虎深吸了一口气:“差不多就是这样,战乱年代或者是与匈奴长期战争的时代,军候,将门容易得到权力,为此,在丞相之外,汉朝还专门设立了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这样的最高武官,实现了文武分治,更是有出将入相的这条道路。有汉一代,直到魏晋,,差不多都是要以武功得爵,进而取得中央权力,直到西晋之后,玄学名士开始流行,虽经五胡乱华,但在东晋南渡,渐渐安定之后,这风气再度流行,以至于上层的士族,彻底地失掉了军队的控制权。”
  玄武的眉头一皱:“即使是曹魏时期,哪怕是司马宣王,也是从军打仗,建立功劳之后,才得以掌权,为何东晋开始,在这个乱世之中,反而会士族失掉对军队的控制呢?”
  白虎淡然道:“因为之前的历朝历代,哪怕是三国这样的乱世,那也是君主统治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模式,最多是丞相这样的大权臣虚君实权,但权力仍然集中于中央,由中央政权来掌握整个国家,甚至为了打仗,还把百姓分为了军户和民户,军户必须承担战争服役出丁的义务。”
  第5390章 董卓之乱起西凉
  玄武点了点头:“军户,民户,世兵之分,也算是军制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白虎大人,不妨可以说得更明确一些,尤其是跟今天的演变过程是如何的,让我们也重温一下这段过程。”
  白虎深吸了一口气,说道:“若是说三国之前,还是大一统的两汉时代,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王莽新朝,但仍然可以看成是四百多年的大一统国家,只不过东汉不象西汉那样,定都长安,有强大的中央军,这是两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央军的规模和战斗力,完全不是一档,这也导致了东汉的中央对于地方的压制力不足,豪强坐大,当然,这也不止是一个军制的问题,是跟国家基本政策一系列匹配的,简单地说,东汉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抑制豪强地主的国家,地方基层渐渐地失控,落到了豪强地主,或者说士族地主的手中,而西汉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最后反映的军制上,就是强大的中央军有无的区别。”
  “也正是因为东汉的中央势力衰弱,而地方豪强的势力强大,所以东汉末年,引发了黄巾大起义,一方面天下人口太多,土地却基本上不变,难以承受六千多万的人口,另一方面,黄巾军的太平道本身也是一个批着道教外衣的豪强地主,那张角兄弟就是一方豪强,不然无以布道天下。而且,这中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