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她的臣(重生) 第10节(2 / 4)
究竟是哪里不一样,她一时也说不上来。
粟玉回到主殿时,昨日派去叶府的那个人,正在向沈泠回禀着查探到的情况。
“他母亲竟病重到了这种地步?”沈泠皱眉。
叶府那位大公子的母亲常年生病她是知道的,只是不想近日竟严重至此,常日里昏迷不醒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回殿下,那叶府里的下人们都在私下议论,说这姨娘活不久了,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发丧了。”探子继续禀报。
“既已严重至此,为何还不请医师?”沈泠追问。
“殿下,叶府后宅的事都是叶夫人在管,听说自那姨娘入后宅起,叶夫人就下令,不许给那姨娘好饭食,生病了也不许医师为她看诊,腊九的天还盖着夏日里的薄被那姨娘院里的下人说,她刚住进来的时候只是产后体弱,如今这副模样是经年累月有病不得治,硬生生拖成这样的。”
看来这叶奉尧不仅纵女,还纵妻呢,但这样视人命为草芥,况且那人还是他儿子的生母,也太过了些。
“这叶夫人,为何这样痛恨这姨娘?”沈泠不解。
寻常官宦人家,家里有两
三房妾室,也都是正常事,有的妾室惹了正室不快,发卖了也是有的,只是这有了子嗣的妾室却不同,有了依仗,在后宅,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脸面的。
若无缘无故,那叶夫人就算是再善妒,也不可能将那姨娘逼到这种地步。
“回殿下,听说是那姨娘生产那日,叶夫人不知怎的恰巧滑了胎,听说还是个成了型的男婴,叶夫人自那时起便把这账记在了那姨娘头上,说是这叶大公子克死她儿子。应是叶夫人滑胎后又动了大怒,养了四五年才好,后面才有了现在的叶小姐。”
探子一口气托盘而出。
他说罢,沈泠挥了挥手,让他出去了。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叶奉尧不仅不阻止他夫人,反而和他夫人一样厌恶他这个庶出的儿子。想来也是心疼他那个未出世的嫡子吧。
沈泠又想到昨日撞在她轿前的那个小童,显然是那叶大公子刻意为之。
他这个时候找她,怕是没那么简单。
第10章
沈泠将这事放了放,这事她不急,那叶大公子既然能让小童来碰她的轿子,自然还会再来找她。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烧尾宴。
上一世,烧尾宴上,本朝太师汪国桢对温行极尽夸赞之词,也是因为这个,温行才未入仕而声名四起。
汪国桢位列三公,在朝廷中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真正为东昭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之人。东武帝向来对他礼遇三分。
烧尾宴上温行的一篇治国策,与他谋了大半辈子的社稷不谋而合,东昭国无人懂他的担忧与谋略,筹谋与远见,唯有温行一人。
东武帝也因此对温行青眼有加,也为温行后来在东昭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唯一与前世不同的是,如今温行是长公主府中的谋士,而并非是沈栋府中。东武帝想必不会像前世那样对温行。
不过这也无妨,他虽是东昭的皇帝,但也遮不住满朝文武与天下百姓的眼睛。民意不可违,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
沈泠瞧了眼殿外,上弦月斜挂,不知何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她走出殿外,月光洒落在门外石阶上,她就着石阶席地而坐。
抬头望那轮月亮,月亮周围还散着几点流萤,就好像她儿时总是与长姐一起,围在母后身旁,听她讲那没由头的民间故事一样。 ↑返回顶部↑
粟玉回到主殿时,昨日派去叶府的那个人,正在向沈泠回禀着查探到的情况。
“他母亲竟病重到了这种地步?”沈泠皱眉。
叶府那位大公子的母亲常年生病她是知道的,只是不想近日竟严重至此,常日里昏迷不醒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回殿下,那叶府里的下人们都在私下议论,说这姨娘活不久了,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发丧了。”探子继续禀报。
“既已严重至此,为何还不请医师?”沈泠追问。
“殿下,叶府后宅的事都是叶夫人在管,听说自那姨娘入后宅起,叶夫人就下令,不许给那姨娘好饭食,生病了也不许医师为她看诊,腊九的天还盖着夏日里的薄被那姨娘院里的下人说,她刚住进来的时候只是产后体弱,如今这副模样是经年累月有病不得治,硬生生拖成这样的。”
看来这叶奉尧不仅纵女,还纵妻呢,但这样视人命为草芥,况且那人还是他儿子的生母,也太过了些。
“这叶夫人,为何这样痛恨这姨娘?”沈泠不解。
寻常官宦人家,家里有两
三房妾室,也都是正常事,有的妾室惹了正室不快,发卖了也是有的,只是这有了子嗣的妾室却不同,有了依仗,在后宅,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脸面的。
若无缘无故,那叶夫人就算是再善妒,也不可能将那姨娘逼到这种地步。
“回殿下,听说是那姨娘生产那日,叶夫人不知怎的恰巧滑了胎,听说还是个成了型的男婴,叶夫人自那时起便把这账记在了那姨娘头上,说是这叶大公子克死她儿子。应是叶夫人滑胎后又动了大怒,养了四五年才好,后面才有了现在的叶小姐。”
探子一口气托盘而出。
他说罢,沈泠挥了挥手,让他出去了。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叶奉尧不仅不阻止他夫人,反而和他夫人一样厌恶他这个庶出的儿子。想来也是心疼他那个未出世的嫡子吧。
沈泠又想到昨日撞在她轿前的那个小童,显然是那叶大公子刻意为之。
他这个时候找她,怕是没那么简单。
第10章
沈泠将这事放了放,这事她不急,那叶大公子既然能让小童来碰她的轿子,自然还会再来找她。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烧尾宴。
上一世,烧尾宴上,本朝太师汪国桢对温行极尽夸赞之词,也是因为这个,温行才未入仕而声名四起。
汪国桢位列三公,在朝廷中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真正为东昭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之人。东武帝向来对他礼遇三分。
烧尾宴上温行的一篇治国策,与他谋了大半辈子的社稷不谋而合,东昭国无人懂他的担忧与谋略,筹谋与远见,唯有温行一人。
东武帝也因此对温行青眼有加,也为温行后来在东昭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唯一与前世不同的是,如今温行是长公主府中的谋士,而并非是沈栋府中。东武帝想必不会像前世那样对温行。
不过这也无妨,他虽是东昭的皇帝,但也遮不住满朝文武与天下百姓的眼睛。民意不可违,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
沈泠瞧了眼殿外,上弦月斜挂,不知何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她走出殿外,月光洒落在门外石阶上,她就着石阶席地而坐。
抬头望那轮月亮,月亮周围还散着几点流萤,就好像她儿时总是与长姐一起,围在母后身旁,听她讲那没由头的民间故事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