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妃杂识(出书版) 第70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争、甲午战争等事件,其压力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之中,光绪十年(1884年),孝钦显皇后通过甲申易枢将和硕恭忠亲王奕逐出中枢。在光绪十五年撤帘归政之后,又逐渐和德宗关系不睦。虽然在光绪二十年移居宁寿宫,名义上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但最终还是没能放弃政治,导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政变。之后立溥儁为大阿哥,准备行废立之事,这均是孝钦显皇后为了保证了自己独揽大权所采取的手段。与此同时,原本守旧的孝钦显皇后自庚子国变以来,其思想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后来展开了以其为核心的“内廷外交”,清廷的现代化也从其身上逐渐展现。
  后世的一些文章为了丑化孝钦显皇后,编出了许多关于其在后宫争宠以及残害其他后宫的谣言,其中比较知名的即说其将生育了皇女的庄敬皇贵妃残害成了“人彘”。不过随着正规清史研究的展开以及各种史料档案的梳理.这些谣言也都不攻自破。固然,孝钦显皇后作为旧时的统治者,有着“杀伐决断”的一面,清宫太监也回忆说“慈禧的性格厉害、神智、人不敢犯”。1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她同样也是一位后宫女性,有着生活化的一面。
  例如,光绪二十九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宫内为孝钦显皇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师凯瑟琳o卡尔,她记载孝钦显皇后的外貌称:“太后身材匀称,头在肩部的位置恰到好处。手形纤细优美且保养甚好。面貌端正,耳部轮廓极佳。黑发如漆,整齐光滑地梳成十分别致的发型。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黑色的眼睛明亮有神,目光极具穿透力。鼻梁高而直,是中国人所称的‘贵人’鼻形。上唇的线条坚毅果断,大而美的口型极富动感,微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使她的微笑平添一份少有的美丽。下颌较为宽大,却又不显得夸张和固执。”2曾经在光绪二十四年作为德国公使夫人入宫的海靖夫人也这样描述孝钦显皇后道:“她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3在性格方面,凯瑟琳卡尔写道:“太后的确是一位充满魅力,让人感到新奇有趣的非凡人物……她行为得体,考虑周到,对周围与自己相关的人十分关爱……她简直就是完美女性的化身,一会儿像个天真的孩童,一会儿又像个超强的男
  ——————————
  1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8页。
  2[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3[德]海靖夫人著,秦俊峰译:《德国公使夫人日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87页。
  子。在大殿上朝时,她会连续三个小时处理繁重的政务,然后便轻松地散步、消遣,像孩子似地痴迷于简单的娱乐。比如她正在宫里与贵妇们谈笑,太监突然跪着呈上装有公文的黄色锦匣,她的表情立刻就会变得庄重起来,蹙起眉头,一副政治家的严肃神态。等到处理完公文,下达懿旨后,她又会马上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像普通女人一样谈论花卉、服装和珠宝。”1根据凯瑟琳o卡尔的记载,孝钦显皇后喜欢自然,其中最喜欢雨天,喜欢冒雨漫步。她还喜欢葫芦,还会相关的雕刻方法。凯瑟琳o卡尔曾经亲眼看到她将宫苑内摘的一个葫芦娴熟地进行雕刻。2
  曾经在清末当过新陆军的苏勋丞也回忆他入宫当差时的一些琐事。“在光绪二十九年冬季,有次我们把外省进贡的百余筐鲜蜜桃抬往万寿山宫中……贡品抬到后,李莲英对张勋说:‘你把大兵带到花园去,佛爷要看大兵,每人另有二两赏银。’……慈禧在队前一边徐徐走着,一边和张勋说话:‘张勋哪,大兵怎么没穿小棉袄呀?’张勋说:‘回佛爷,兵士的棉袄穿在里面呢。”那时我们出进宫廷穿的是天青企呢(有时是红青企呢)的大号夹制服,棉袄都塞在裤腰里,不让露出来。慈禧听了张勋的回话,说:‘咱家不信,我要摸摸。’这时,她正走到我面前,就伸手向我胸前号衣内摸摸棉袄。……当时看着她这个模样虽不可亲,但想到人家是个皇太后,对小兵能这样关心体贴,实在是个仁慈的好老太太,心里很感激。”3
  孝钦显皇后除了在光绪六年有过一次重病之外,其余时间均比较健康,其医案中偶尔有倒饱、夜魅欠实等,均属日常小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孝钦显皇后新添了“目皮挚动”的毛病,这被认为是一种面神经痉挛。这种病症初期尚不严重,只是偶发现象,之后在光绪三十年转为频发,却不危及生命。到了光绪三十四年秋季的时候,这位七十四岁的皇太后依然身无大病,只是间断的“肝胃郁热”。而在十月份,孝钦显皇后与德宗一同发病,孝钦显皇后的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口渴舌干、身肢疲倦,兼以胸痛”,这种病症从十月中旬发病一直持续到二十二日后半日病危。根据医学专家
  ————————
  1[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第72页。
  2[美]凯瑟琳卡尔著,王和平译:《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第76—78页。
  3苏勋丞:《我所见到的慈禧和光绪》,文安主编《清宫轶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分析,这大概是老年性支气管肺炎导致呼吸循环衰竭。1
  应该说,孝钦显皇后对自己的身后事有着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德宗的崩逝,“恰好”在孝钦显皇后崩逝的前一天,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均有一些推测。2其次,她特意选出一位年纪较小的皇帝继承大统,虽然没有直接让孝定景皇后垂帘听政,却使其在内廷有相当的权力。最后,在光绪朝的几届挑选秀女中,将本家的侄女们尽可能地嫁到近派宗支和铁帽子王府,一方面谋求富贵的身份,一方面又考虑将本家的血脉尽可能多地融入近派宗支乃至于皇统内。
  [封谥释义]
  孝钦显皇后原本的封号为“懿”,满文作“ncsuken”3,意为“温和”“安懿”。按照清代中后期的习惯,似乎原先有直接用此字来作为孝钦显皇后主谥的想法,但是因有孝懿仁皇后这个前例所以没能施行。后来给孝钦显皇后的主谥为“钦”。根据翁同龢的日记以及内阁档案,这个谥号本身是拟给孝贞显皇后的四种主谥之一,谥法选取的是“威德悉备曰钦”3,满文则作“kobton”5,这是一个封谥专用的词汇。
  第二节 清文宗咸丰帝的七位八旗秀女出身的后宫
  一、英嫔
  [简介]
  文宗英嫔,正黄旗满洲伊尔根觉罗氏,国子监祭酒彦昌之女。咸丰二年
  ——————————
  1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 、第3册,第889—1104页。
  2谨按,关于德宗崩逝的原因,学术界尚有争论。2008年时,作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的结项报告,认为德宗是被毒杀而死。可参考钟里满等:《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编:《清光绪帝死因鉴证》,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而对于这些报告,也有一些质疑。可参见房德邻;《“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说难以成立》;朱金甫:《再论光绪帝载活之死》,《历史档案》2010年第4期。
  3《为知照派员赴阁恭录懿嫔清文封号事致内务府》,咸丰四年三月二十日,档案号:05-13~002-000197-009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呈谨拟尊谥四字单》,光绪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档案号;03-5535-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綦中明:《满语名号研究》,第81页。
  二月参加八旗选秀,被指定为英嫔,于同年四月二十七日入宫。十一月初七日,以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禧恩为正使,内阁学士穆荫为副使,册封为英嫔。咸丰三年九月初三日,降为伊贵人。咸丰五年二月二十四日,降为伊常在。其后,又降为伊答应。咸丰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晋封为玶常在。咸丰六年七月十五日寅时薨。同月二十五日,暂安田村。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奉安定陵妃园寝。
  [家族背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