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擎 第14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行,明白了。”接下来的后半夜,我们俩在深秋的山里,挥汗如雨,但这活儿看似单调,实则大有文章,每一铲子下去,带上来什么土,什么石头,什么灰层,其间隐含的地质信息,历史信息,遗迹信息,在懂行的人眼里,可以说上一天一夜。
  魏老师一边带着我干活,一边儿传道受业,看似简单重复的一件事儿,其中信息浩瀚,趣味万千,时不时魏老还抖两个小故事,一晚上下来,身体累的不行了,精神却不见疲乏。
  天快蒙蒙亮时,我们的探测工作收尾,几个队的人集合,正式会面,重新分配工作。
  我这次更多是来学习参与的,因此白天的正式挖掘工作,暂时没打算让我上手,所以我和当时来接我的川子分到一组,负责处理挖掘出土后的文物整理、存照、记录。
  天一亮就正式开挖,我其实挺想去长长见识的,奈何折腾一夜,还全是体力活,实在受不了,搁江边洗了洗脸和脚,便进帐篷睡了。
  这一觉也就睡了三个小时左右,我被川子火急火燎叫醒了,帐篷外面传来工程人员的声音,工程人员多是本地人,讲四川话,特别有味道,和金陵那边的方言是不同的感觉,一个吴侬软语,一个抑扬顿挫,工程师高喊的时候,拖着调子,尾音在峡谷间回荡,远处隐隐传来了如同猿啼的声音。
  我一边迷迷糊糊,手忙脚乱穿戴衣裤,脑子里闪过李白晚年回蜀地写的名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帐篷,川子迅速给我一个照相机,我把相机挂脖子上,看见远处已经开始有人小心翼翼往棚里运东西。
  我不敢耽误,抹了把脸,便跟川子进棚开始工作。
  “巴陵出土灰陶,一号,高32.8厘米,上口宽18厘米,底20。”
  “八个正面,十二个局部,兄弟,跟不跟得上。”川子工作中一忙,四川话冒出来了。
  这话和东北话差不多,特容易把人带跑偏,于是我道:“跟得上。”说话间,唰唰唰一通狂照。
  接下来的时间,我化身‘专业’摄影师外加记录员,川子负责第一手测量数据编辑,中途何玲珑过来帮忙,外加两个工程人员,帮忙摆放,总之忙的不可开交,连嘴上闲聊几句的功夫都没用。
  我一醒来就在工棚里,开挖现场还没机会去,何玲珑回来帮忙时,看她满身满叫的土,我居然还挺羡慕的,问她现场情况怎么样。
  她说有三个挖掘点,我们现在接手记录的,是一号点,是从外挖,所以现在出来的都是些陶器一类的,再往里,可能会出一些玉器和少量青铜。
  二号点就是冯家的人弄出来的,那个点在靠里的位置,情形非常负责,比起挖掘,反而更要做的是加固,目前大量工程人员都在二号点,部分考古人员,正拿着平铲、毛刷、镊子一类的东西,掏的小心翼翼,一时半会儿不会有完整的东西出来。
  三号点在最上方,根据探测,下面有比较大型的整体物件,土里的木屑非常多,推测下面有类似于‘黄肠题凑’的大型木结构物体,但具体是什么,说不清楚,一时半会儿,出不了小东西。
  我道:“所以我们现在弄的,都是一号点出来的?这才刚开始就这么多?这巴陵墓,或许是巴国某个王族的墓葬。”
  何玲珑手里一边动作,一边道:“不好说,这里面有玉,那时候玉是王器,所以这里面葬的应该是某个王族,不过里面含铜器太少,别忘了当时是青铜器时代,这个巴陵墓反其道而行,我们刚才推测,可能对方是个王族,但权势没落,所以寄情与文章书乐,以至于出现这种结构。”
  这一拍,就从早上七点半,拍到下午一点,抽半小时草草吃了些东西,吃东西的时候我抬头看了看天,觉得天色有些不对。
  第38章 新发现
  是不是要变天儿了?
  正想着,葛姐那边就示意,除了二号点,其余全部停工,快下雨了。
  二号点之所以不停,是因为冯家乱来,弄的太脆,必须得抢救性排水、加固、搭棚,否则雨水倒灌进去,什么都完了。工程队的人得全部去二号点冒雨加工。
  都说秋雨连绵,但山里的秋雨实际上来的很急,因为下雨,工地没多少人,没有新东西送出来,我和川子便对之前的送进来的文物进行整理,一直到下午三点多,雨才停了。
  我一手的灰,满脸的汗,见雨停了,便问川子要不要去洗个手,一上午搭档下来,我俩混熟了,他道:“你先去,我一会儿再去,棚里不能没人。”
  “行。“我出帐篷,在石头上跳着走,避免糊一脚烂泥,很快到了巴蛇江边。
  一场雨过后,水势涨了一些,水质依旧清澈,白浪翻腾,水汽逼人。
  这里的水底,山石压着泥沙,据川子说,即便是夏季,暴雨疾风,江水也不会变浑浊,再加上没有人烟,水质清可见底。
  我蹲江边洗手,空气有些凉,但空气质量很好,清冽干净,正趁机休息着,忽见干净的水域里,有一些条状物沉沉浮浮,被冲刷下来。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