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擎 第14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我不能跟着这么叫,我得叫葛老师和乔老师,总之这地儿,一眼望去全是老师。
  二人率领的队伍,不计协助的工人,一共十二人,这十二人中也包括他们自己。
  目前有四人在休息,剩下六人还在夜战,平均每人只能睡三个小时,没办法,抢救性发觉,多耽搁一点时间,里面的文物受损就严重一分,特别是丝帛木牍这些风化很快的东西,很多接触水氧,要么就粉了,要么就褪色了。
  你把东西掏出来的前几秒,灯光一打,仔细一瞧,仿佛刚刚埋进去一样,但是,仅仅几秒的空气接触,无形的气流一扫,看似崭新的东西,就如同瞬间被剥了皮,能留下痕迹是好的,直接碎成渣也很正常。
  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这里的工作,是可以预见的艰难。
  这个帐篷是最大的一个,主要用于开会,所有的挖掘进展资料,也都以书写笔记的方式,放置在桌案上。一边讲,这边史老师二人,已经拿着资料开始翻看。
  我跟何玲珑凑上去看,是一层一层的结构图,一层比一层精细。
  老乔道:“我们是昨晚到了,连夜搭棚架设备,今天上午,各地来的同志们汇合,然后一下午都在做测绘,这是我们一天的成果。”我大为吃惊,一天就把结构图纸给摸出来了?
  我下意识的问了句:“这图准吗?”
  老乔看了我一眼,说:“精益求精,还有六位同志,带着工程人员,在分散做测绘,我们争取今晚得到最准确的结构图,明天黎明前,一定要启动正式挖掘。”
  也就是说,老乔他们只比我们早到了一天,就迅速将这个‘基底’给搭建了出来,还一刻不停的摸这个巴陵墓葬的结构,光是看这些资料,也能想象到他们的工作强度和急迫。
  葛姐二人也没多说,并不耽误我们休息时间,说让我们去修整三个小时,然后上工。
  我跟何玲珑还没回答,史、魏二人就立刻表示在飞机和车上睡够了,时间紧迫,没必要再做修整,连夜上工要跟着一起去测绘。
  都是常年在外工作习惯的人,雷厉风行,老乔和葛姐客气话都不说,大喜,直接安排工程人员,带着二人去上工。
  其间何玲珑跟着史老师去了,魏老师让我跟他走。
  其实结构测绘这事儿,他们考古专业出身的,都学过,上手就能帮忙。
  我是匠人出身,进了考古院后,各种资料看了不少,对于流程也了然于心,但真正上手却没有,完全的纸上谈兵。
  第37章 摄影师上线
  魏老师说年轻人要多学习、多锻炼,于是我扛着两麻袋装备,没错,真的是麻袋,里面是些钢尺、软尺、大大小小型号不一的马蹄铲、密封塑料袋,镊子、毛刷一类的,全是测绘需要的东西。
  我和魏老师跟着葛姐走,按照结构图蹲点,没有测绘到的一角调给了我们,葛姐负责全局调动,不能一直陪着我们,嘱咐了些情况,便离开。
  树上吊着临时架起的大灯,魏老师看着图,指挥我下铲子。
  刚一动他就说不对:“垂直,别歪。”
  我把铲子打直,下力又不对,刚开始用力没讲究,一排洞下去,越往后越精细,因为快探到结构了,动作太大容易破坏下面。
  我和魏老师一道卖力气,铲子带上来各个年代的文化层,样本一一用镊子,收进透明的密封袋里。
  我好奇问他:“魏老师,我平时看资料,现在不是有探测仪吗?用那个,效率应该会快很多。”那探测仪,现在几乎是考古文物系统必备的。
  魏老师抹了把额头的汗,说:“你没发现,这片墓葬很大吗?探测仪上过了,是个土坑群,金铁类的铜元素很少,木帛一类的,探测仪用处不大。知道为什么,这次行动这么重视吗?”
  我道:“因为有大量文字资料?”
  魏老师摇了摇头,坐下稍微歇了两分钟,毕竟打探洞是个特别费力气的活儿,不过我没歇,继续手头上的事,边干活就听魏老师说道:“根据前一拨的线索,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这是个巴人墓葬,你应该知道,古代巴国,历史只存在了八百多年,一直出现在其他方志的记载中,没有出土过自有文字资料。虽然,虽然同样是文字资料,但这次的东西整理出来,很可能就可以复原古巴国文字,意义重大啊。”
  我之前看过这方面的资料,觉着不对:“我之前在咱们馆里,好像看一本古代巴国的文字译注。”
  魏老师道:“那个我知道,但那是根据巴山地区遗存的宗教祭祀、咒语文字,做的一个设想,有一定的根据,但是我们做考古的,要大胆假设,严谨论证。能找出确切的历史文物资料,就不要用一个设想根据,去做总结。”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