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8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更平坦的直道,是战时快速调遣的关键因素。
  今后尚书和宰相的升任,多会从政绩出众的行省长官调遣。
  不仅如此,行省还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当前大唐隶属的各部胡人太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行省制度的研究和推出,对李瑄来说是必要的。
  如岭南、黔中等许多遥远的地方,中央永远也看不到,又不了解各族,想插手其中,鞭长莫及,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朝廷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大一统的大华夏,将会在这一刻定型。
  但是李岘听到李瑄的话后,面色一惊。
  不是因为行省制度,而是地方“行中书省事”。
  要知道,现在是尚书令当权,让地方行中书省事,那一定会是中书省当权。
  作为权臣,尚书令更符合李瑄把持朝政。
  而中书令,可供皇帝驱使。
  这证明李瑄迟早不会再担任尚书令。
  当然,李岘也不认为李瑄会担任中书令。
  行省制度,一定是为再进一步准备啊!
  即便有这种心理准备,但身为宗室的李岘,心中还是有些惆怅。
  地方行中书省事,但李瑄要增设九部,明显不会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以后在不设尚书令的情况下,哪怕中书令重新变成首席宰相,但只要左右仆射拜相,就能制衡中书令。
  门下省的长吏侍中,也可以牵制两省。
  如果九部之中,再有一个尚书拜相,会制衡左右仆射。
  相权的力量会再次被削弱。
  “此为大变革,下官一时难测,请秦王给下官几日时间捋清行省制度的关健。”
  李岘心中暗叹一口气,他对地区“行中书省事”完全没有概念。
  自实施郡县制已经一千多年,这种崭新的制度,没有借鉴,只能试行。
  而且无法确定将哪些地区,归于行省。
  第一任行省的长吏一定要有杰出的才干,统筹大局。
  “不必着急,短时间内无法实施行省制度,右仆射可在闲暇之余,慢慢解读。”
  “不要害怕失败,我们一起承担责任。”
  李瑄缓缓向李岘说道。
  布局行省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需要战争结束后进行。
  先让李岘这个宰相心中有底,接下来还会找其他心腹商议,给出意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