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1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裴贺却难得清闲起来,只有些不要紧的事做。
  这样一来,他顿时又觉得自己的存在好像没什么价值,故而趁着今天是个“休沐”的日子,跑来谢宜瑶面前刷存在感了。
  这是其一。
  其二,他也是真心祝贺谢宜瑶和王均绝婚的,所以才有了送暖砚的主意,这可是他费了好一番心思挑的,并不是什么华而不实的东西,而是谢宜瑶平时实实在在能用得上的。
  但他看谢宜瑶眼下不像有多开心的样子,就好像和王均离婚并不是什么值得她庆贺的大事,这让裴贺感到茫然。
  她实在是太让人捉摸不透了。
  纵然如此,谢宜瑶不愿再留他一会儿,他也只能揣着空空如也的漆盒,回到自己的住处。
  而谢宜瑶则在洗漱过后,将那砚台在烛火下看了个明明白白,才把它好好的放在案上,替换了原来那个使用了多年的砚台。
  第77章 公主开府(三) 这就是前无古人,后无……
  咸宁七年开春, 某日的朝会,大楚的皇帝宣布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进皇长女临淮公主为吴郡公主, 食邑二千户。
  虽说本朝皇女多封为县公主, 但那历朝历代皇女封郡公主的不在少数。而皇帝对长女的偏爱, 又是百官有目共睹的,不足为奇。
  不过是变了个名号,多了些食禄,这些和第二件事比起来,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不够看的。
  朝堂上议论得多的, 也就是这第二件事:吴郡公主开府,仪同皇弟皇子,属官减半。
  这就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了!
  因此百官们纷纷谏言,希望皇帝可以撤回成命。
  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首先, 历史上并无这样的旧例。其次,公主虽是皇亲, 但毕竟不同诸王, 是个坐糜廪粟的主,不能担负实务, 给国家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南国旧例, 能开府的基本都是镇守一方的都督刺史, 更以宗室与权臣为主。大楚建国以来, 能在京中开府的非宗室寥寥无几,位高如柳涛,权重如崔晖, 都没有开府呐!
  既然官员中能开府的都是凤毛麟角,那她一个公主,又没什么公务需要她来处理,凭什么呢?
  然而谢况很简单地反驳了,先是拿出谢宜瑶先前在京口和襄阳的作为,又拿她曾经救济灾民的举动敲打了群臣一番,她一个女儿家都有这样的能力,满朝文武却有许多男儿比不上。
  那些尸位素餐的清流就闭嘴了,但仍有恪尽职守的臣子不满。
  谢况继续反驳着,她没有需要担负的实务?那就安排一些嘛。
  “上天给朕一位这么能干的女儿,朕怎么能不顺应天意呢?”
  此话一出,有没有道理不说,但凡是有点脑袋的官员,都知道皇帝是已经打定主意的。今日只是通知他们,并没有商量的余地,为了避免引火上身,他们都不再言语。
  至于有几个糊涂人,拿公主的私德去反驳的,更是被谢况批得狗血淋头。
  这事姑且就这么定下来了。
  因着谢况称帝至今,和前代皇帝相比,已经算是没做过几件糊涂事的了,他打定主意的事,听上去再怎么荒唐,只要不冒犯到清贵们的根本利益,通常还是可以顺利推行的。
  至于皇帝此举背后的缘由,臣子们只能在私底下猜测了。
  毕竟,皇帝、士族、军镇等多方势力之间的种种博弈,大家虽然心知肚明,却没有人拿到台面上来讲。
  谢宜瑶身为皇帝的长女,生母先皇后已故,且袁氏在朝中并无权势,无外戚之忧。而和主婿王均离婚后,公主与琅琊王氏的丁点关联也断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