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在她在政治上几乎是个白身,只有着皇帝之女的身份,陛下这般重视她,于是朝野中关于公主绝婚的真正原因,又多了一种说法。
  公主又与太子交好,她的势力增强,也会使太子的地位更加稳固。
  偏
  偏皇帝给公主挑的新封地是吴郡,吴士在此处有百余年的根基。虽说这并不代表公主对吴郡有管制的权力,但帝王的决断,总是很值得揣摩的。
  三吴富庶不输京城,更是楚国重要的财政来源。正朔偏安以来,吴士不同于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姓士族,虽然不曾掌控权力中心,但往往在地方上更具优势,能够把持一地命脉,经王朝更迭而不衰。
  现在诸位皇子们尚且年幼,谢况不得不让诸皇弟的子嗣们去出任地方官吏,但除了谢义道短暂地出任过吴兴太守外,三吴之地不曾被皇家直接管制,而是大多由当地大族出任地方郡守。
  相比起在朝野之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北人,在此地经营了数百年的吴人们在政治上的表现更为隐秘,却也更为长久。
  谢况能对落寞了的侨族们开刀,对三吴诸族却仍然忌惮许多分。
  但忌惮,不代表没有打压的意思,眼下这样一件出格的小事,怎知不会是将来风雨的开端?
  于是朝野上下,又别有一番立场变换、你争我斗,自然不在话下了。
  ……
  然而身处风波中心的谢宜瑶本人,心情却格外平静。
  开府的事她早就知道,她从京口回来后没多久,谢况就透露了这方面的意思,就连官署的位置都还听取过她的意见,新建了一座不大的官邸,只是外人先前不知其用途罢了。
  以宅为府虽然也是个法子,但往后谢宜瑶府上的僚属将会比现在公主第上的家官要多得多,这样一批官员出入内城中的公主宅第,难免不便。
  正式的诏令颁布后不久,吴郡公主府外很快就变成了车水马龙的景象。
  谢宜瑶常年在外抛头露面,现在置了府属,和官员来往更方便了。她明面上是太子一党,又有如此殊荣,愿意亲自来巴结的人,自然不在少数。
  登门道贺的人一批接一批。谢宜瑶不是已经和这些达官显贵本人有过交集,就是和他们的妻女时常来往。应对起来,虽然算不上是得心应手,却也没有太大困难。
  前来拜访的客人中,最让谢宜瑶留心的就是朱云和陆渊二人。
  第一次见到三妹夫朱云,居然是对方亲自登门拜访,而非通过谢宜环引荐,这让谢宜瑶感到很是意外。
  朱云出身吴郡朱氏,其父虽然官位不高,但朱家所拥有的门客、佃户、部曲,和在地方上的声望,都不可小觑。
  朱云尚主,更是皇帝与朱家的一次互相认可。
  谢宜瑶也有意与朱云结交,她现在是吴郡公主,虽然没权力对吴郡的事务插手,但好歹也是吃起了吴郡交上来的粮。以此为契机和吴郡的宗族们打好关系,总是不亏的。
  可惜朱云这次主动拜访,不过是公事公办,并没有私下和谢宜瑶结交的意思在。
  朱云年纪和谢宜环相仿,还年轻得很,入仕没几年,不久前刚迁到东宫任职,谢宜瑶对他有点印象,前世他后来和谢容关系密切,是彻头彻尾的太子党。
  说到谢容,小太子今年虽然才七岁,但已经有了不小的政治影响力。虽然他本人还远远没能力监国理政,可他身边聚集的这批人,已经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这让谢宜瑶很是羡慕,好在“群英”们比起看重谢容的早慧与孝心,更多的只是看重他的太子身份而已。
  当然,这些要把她府上的门槛都踏破的客人们,大都也是看重她的身份——以皇女身份封郡公主,甚至破格开府——而不是她本人。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陆渊就是那个例外。
  从京口回来后,谢宜瑶曾到陆府拜访过他,又因为有陆安的称赞在,陆渊对这个初露峥嵘的帝王长女,可谓是青眼有加。
  陆渊身为开国功臣,颇受谢况重用,但他没有矜功恃宠,反倒谦卑自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