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第216节(1 / 4)
如今绍治帝因为马妃之事,很是厌恶治国公府的旧谊,而这些旧谊里面,有不少人家都欠着债没还,甚至还妄图赖账,嘴脸很是无耻!
这个时候弹劾这些人家正对绍治帝心意,贾璋和郭子守筹谋之事的成功几率也随之变大了。
所以,这对贾璋来说,当然是一条极好的消息!
但眼下还不是上疏的好时机。
趁着皇帝恼怒某些勋戚人家时上疏,未免显得太过刻意。
说不定还会让皇帝觉得他们这些人不怀好意,天天都在揣测圣心。
所以即便出现了变数,贾璋也不打算改变原来的计划。
他依旧打算等到今年收支结算后再上疏启奏此事,只有这样,他们的谋算才会显得圆融自然,不露设计之痕迹。
不过在年终结算之前,邀请绍治元年的同年共襄此事,还是很有必要的。
贾璋和郭子守给他们两人觉得愿意参与到此事当中且在京中任职的同年发了帖子,邀请他们前往兰庭别居赴宴。
休沐之时,这些被邀请的会试同年全都抵达兰庭别居赴宴。
别居的宴会厅内,贾璋和郭子守坐在主位,其他人坐在客位,在梅花的清香中,主宾一同聆听缥缈歌声,观赏羽衣霓裳,颇有些心醉神驰之感。
今日这些弹唱功夫甚佳的清倌人,是柳湘莲寻来的歌舞班子,所有人都有一把宛若黄莺出谷的好嗓子。
一曲菱歌初罢,同年们就喝起彩来。
今时今日,他们也算是见识到什么叫做“歌声似磬韵还幽”了。
在欣赏过歌舞,用过酒席后,气氛愈发融洽,贾璋和郭子守也终于把话题转到他们今天要说的事情上来。
“诸君,今天请各位过来,也是有要事相商。”
郭子守起身举起酒杯道:“不知道各位年兄记不记得,陛下还在潜邸时曾做过收缴国库欠债的差使。”
“当年茂行知晓此事后,劝说长辈破家还债,我得知这件事情后,心里很是敬佩!”
“如今陛下当权多年,对勋戚恩赏良多。但这些人家不思忠君报国,只顾自家享乐,我真不知道,他们里面有几个人想过还钱的事?”
贾璋笑着接过郭子守的话:“我等绍治元年恩科进士,乃是陛下门生,天子是我们的君父,也是我们的老师,又怎能不急陛下所急,想陛下所想?”
“我和郭兄有意联合众位年兄一同上疏启奏此事,以此为我们这些天子门生给陛下的贺礼。”
“有这个名头在,我们这道奏疏必然轰动朝野,陛下见到我等这般忠诚贴心,亦会觉得欣慰。”
“不知诸位年兄,意下如何?”
第182章 磨墨铺纸同年留名,聊赠梅花年终结算
听到贾璋的提议后, 众同年眼神闪烁,只觉万分心动。
圣心期许,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贾修撰的筹划, 能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得到皇帝的圣心期许。
所以,即便上疏这件事颇有风险, 但一想到事成后的收益, 众人就觉得那点儿风险算不得什么了。
虽然他们很清楚, 挑头要办这件事的人是贾修撰与郭编修他们。 ↑返回顶部↑
这个时候弹劾这些人家正对绍治帝心意,贾璋和郭子守筹谋之事的成功几率也随之变大了。
所以,这对贾璋来说,当然是一条极好的消息!
但眼下还不是上疏的好时机。
趁着皇帝恼怒某些勋戚人家时上疏,未免显得太过刻意。
说不定还会让皇帝觉得他们这些人不怀好意,天天都在揣测圣心。
所以即便出现了变数,贾璋也不打算改变原来的计划。
他依旧打算等到今年收支结算后再上疏启奏此事,只有这样,他们的谋算才会显得圆融自然,不露设计之痕迹。
不过在年终结算之前,邀请绍治元年的同年共襄此事,还是很有必要的。
贾璋和郭子守给他们两人觉得愿意参与到此事当中且在京中任职的同年发了帖子,邀请他们前往兰庭别居赴宴。
休沐之时,这些被邀请的会试同年全都抵达兰庭别居赴宴。
别居的宴会厅内,贾璋和郭子守坐在主位,其他人坐在客位,在梅花的清香中,主宾一同聆听缥缈歌声,观赏羽衣霓裳,颇有些心醉神驰之感。
今日这些弹唱功夫甚佳的清倌人,是柳湘莲寻来的歌舞班子,所有人都有一把宛若黄莺出谷的好嗓子。
一曲菱歌初罢,同年们就喝起彩来。
今时今日,他们也算是见识到什么叫做“歌声似磬韵还幽”了。
在欣赏过歌舞,用过酒席后,气氛愈发融洽,贾璋和郭子守也终于把话题转到他们今天要说的事情上来。
“诸君,今天请各位过来,也是有要事相商。”
郭子守起身举起酒杯道:“不知道各位年兄记不记得,陛下还在潜邸时曾做过收缴国库欠债的差使。”
“当年茂行知晓此事后,劝说长辈破家还债,我得知这件事情后,心里很是敬佩!”
“如今陛下当权多年,对勋戚恩赏良多。但这些人家不思忠君报国,只顾自家享乐,我真不知道,他们里面有几个人想过还钱的事?”
贾璋笑着接过郭子守的话:“我等绍治元年恩科进士,乃是陛下门生,天子是我们的君父,也是我们的老师,又怎能不急陛下所急,想陛下所想?”
“我和郭兄有意联合众位年兄一同上疏启奏此事,以此为我们这些天子门生给陛下的贺礼。”
“有这个名头在,我们这道奏疏必然轰动朝野,陛下见到我等这般忠诚贴心,亦会觉得欣慰。”
“不知诸位年兄,意下如何?”
第182章 磨墨铺纸同年留名,聊赠梅花年终结算
听到贾璋的提议后, 众同年眼神闪烁,只觉万分心动。
圣心期许,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贾修撰的筹划, 能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得到皇帝的圣心期许。
所以,即便上疏这件事颇有风险, 但一想到事成后的收益, 众人就觉得那点儿风险算不得什么了。
虽然他们很清楚, 挑头要办这件事的人是贾修撰与郭编修他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