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军工大院 第38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叶满枝在心里给李主任翘个大拇指。
  厉害!
  如果只看生产电视机的经验和技术,那真是谁也比不过712厂。
  华夏第一屏不是白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人家一直是电视行业的老大哥。
  这几年刚成立的好几家地方国营电视机厂,都是去712厂取经的。
  但是,军工厂的日常生产中,要以军品为先,他们的军品生产任务很繁重。
  712厂在这方面真的没什么优势。
  叶满枝往张副司长那边瞄了一眼,对方在笔记本上写了几笔。
  看来305厂李主任找到的这个切入点,也给领导打开思路了。
  几家军工厂的代表相继发言,潘昆仑在桌下碰了碰叶满枝,暗示她尽快介绍曙光厂的情况。
  与军工厂相比,曙光厂这家地方国营工厂,除了产量高,没什么突出优势。
  叶满枝将其他人的发言一一做了记录,在心里快速盘算一番后,在最后做了发言。
  “我们滨江曙光机器厂与在座各位其实还挺有渊源的,以前我们的军工代号是833厂。后来因为小三线建设,才不得不与833厂分家,变成了如今的曙光厂。”
  “尽管分家了,但我们把军工厂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延续了下来,无论是生产规范还是管理制度,这么多年一直没怎么变过。”
  “咱们这6家企业中,712厂是最早研制电视机的,而我们曙光厂应该可以排在第二位,早在1966年就成功试制出两台黑白电视机,算是起步比较早的企业。”
  其他企业的领导们:“……”
  这个曙光厂的女干部可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
  起步既然那么早,那彩电攻关大会战怎么没有滨江战区呢?
  叶满枝像是看透了大家的心思,接着说:“当然了,曙光厂的起步早,但我们省内电视工业的起步相对较晚,所以,我们作为全国上千家单位中的一员,支援了天津战区的彩电攻关项目。”
  虽说这几家军工厂都处于四大战区,可是攻关工作并不是他们独立完成的。
  这是全国各地上千家单位共同协作的成果,不能把功劳只算在这几家企业身上吧?
  叶满枝笑了笑,“我们省内的电视行业起步虽晚,却很有成效。为了响应中央‘大办电子工业’的号召,这几年我省新办了上百家电子工厂。我从滨江出发之前,我们省工业局的领导说,只要生产线落户滨江,省内所有归口地方管理的国营工厂,都可以为彩电生产亮绿灯,全力为彩电提供配件!”
  “另外,我们省内的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也能全力支援彩电的研发和生产。”叶满枝掷地有声地说,“曙光厂与省内六家科研单位和大学有长期合作,而且我们有自己的电视机设计室。相关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有42人,其中副博士研究生2人,本科生17人,中专生23人。”
  “除此之外,曙光厂开办了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从明年四月开始,每年都会有30名电子专业的工人大学生,充实到我们的生产和科研一线。”
  “正是因为我们有着非常扎实的又红又专的技术队伍,才让曙光厂只用一年时间,扭转了我国黑白电视机长期亏损经营的情况,彻底实现扭亏为盈,预计年产量可达到4万台!”
  张副司长满意地点点头。
  曙光厂的成绩确实比较突出。
  在黑白电视机这一块,已经把其他工厂远远甩在了后面。
  305厂的李主任却问:“曙光厂还没开始研制彩色电视机吧?”
  “已经起步了。”潘昆仑极有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有了黑白电视的成功经验,想必在彩电方面也能很快取得成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