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240节(3 / 4)
不同于明军,光复诸军虽然战斗力各有参差,但基本没有差距过大,而清军方面,八旗和绿营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也就是说,只要能突入到没有八旗驻防的腹地,明军基本上都是有战力上的绝对优势。
用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我对付不了鬼子,还对付不了伪军吗?
例如王愬,之所以能在北直、天津腹地搅风搅雨,便是因为所到之处,大部分都只是绿营散勇罢了,哪里是这些如狼似虎的明骑对手?
这是作为关外部落入主中原,最大的问题之一。
所以,姜瑄认为,可以让王辅臣直接突入到大同、太原府腹地,让清军疲于奔命,同时策应当地的民间抗清武装,分散清军兵力,以达到破局情势。
之前按照文安之的规划,西路战场,能维持战线,牵制正白旗,就算是合格;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渡河开拓部分阵地,以求未来攻略山西的过程中,能有前进基地,拖到中、东两路军主力北上席卷中原,便是出色了。
而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在两路主力北上渡河之前,就独立光复山西。
这个挑战实在不小,但西路军上下还是想试一试,这次王辅臣的突袭,就是一次机会。
-------------------------------------
大同镇以北,大约百里左右的长城段,就设有九个堡垒,正白旗兵力实在有限,只能在每个堡垒留下五百绿营兵驻守,并设五个佐领,负责监督,并以骑兵巡回,用以对付从外围突入的明骑。
想要不惊动驻守在大同镇的正白旗护军营,的确有些麻烦。
王辅臣选择从阳和卫方面绕行,只不过要从那边进去,就必须从察哈尔地界过去,颇为惊险。
之前王愬几百轻骑横跨察哈尔数百里草原,遁入北直,察哈尔诸部就被清廷申斥了。
如今察哈尔八旗虽然一大半兵力都被调入北直,加强稳定北直局势,但察哈尔两黄旗几附属的许多余丁,都被动员了起来。
王辅臣这一千五百骑说多不多,但说少,在草原上也不难被发现。
不过文安之还是有办法的,派人通知了土默特诸部,希望对方能派遣人马,向察哈尔部施加压力。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土默特又不是明军编制,也是要有条件的,文安之将察哈尔中旗的大片牧场都提前许诺给了对方,当然,这些只是空头支票,更实际的是五百口铁锅,茶六百石,另蜀锦五十匹、丝绸百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得到许诺的土默特三部,共出约三千骑,从归化城东进,扑向察哈尔诸部的核心,位于察哈尔中旗的官山。
这里是察哈尔诸部每岁议事之地,又名议事台。
收到消息后,察哈尔各部立马神经紧张,动员可用兵力,与对方周旋。
而王辅臣则带着一众明骑,一人双马,迅速贴着长城外围,越过草原,抵达阳和卫关口——阳和口外。
战斗的顺利程度超过了王辅臣原先的预想。
阳和卫内,根本就没有多少清军守兵,一千五百骑兵几乎是以势如破竹之态,就破了阳和口,一路南下。
途中遇到的清兵,基本上都是衣甲不全的绿营散勇。
让明军没想到的是,随着战事延伸,清廷财政的崩溃,绿营兵的溃逃和败坏,超乎了原先的想象。
中路、东路前线那些绿营兵,已经是清廷绿营力量中,最为精锐的一批了。
而这些留在山西、北直腹地的绿营,早已缺员严重,十不存六,剩下的也大多粮饷单薄,勉力维持而已。
故而一千五百明骑,竟是都没有遇到抵抗,就在山西腹地奔驰上百里,直抵大同镇东侧的白登山。
当大同镇内的阿济格听闻明军突袭的消息时,已经是两日后了。
急忙令正白旗护军营分出一个参领,追击来犯明骑。 ↑返回顶部↑
用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我对付不了鬼子,还对付不了伪军吗?
例如王愬,之所以能在北直、天津腹地搅风搅雨,便是因为所到之处,大部分都只是绿营散勇罢了,哪里是这些如狼似虎的明骑对手?
这是作为关外部落入主中原,最大的问题之一。
所以,姜瑄认为,可以让王辅臣直接突入到大同、太原府腹地,让清军疲于奔命,同时策应当地的民间抗清武装,分散清军兵力,以达到破局情势。
之前按照文安之的规划,西路战场,能维持战线,牵制正白旗,就算是合格;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渡河开拓部分阵地,以求未来攻略山西的过程中,能有前进基地,拖到中、东两路军主力北上席卷中原,便是出色了。
而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在两路主力北上渡河之前,就独立光复山西。
这个挑战实在不小,但西路军上下还是想试一试,这次王辅臣的突袭,就是一次机会。
-------------------------------------
大同镇以北,大约百里左右的长城段,就设有九个堡垒,正白旗兵力实在有限,只能在每个堡垒留下五百绿营兵驻守,并设五个佐领,负责监督,并以骑兵巡回,用以对付从外围突入的明骑。
想要不惊动驻守在大同镇的正白旗护军营,的确有些麻烦。
王辅臣选择从阳和卫方面绕行,只不过要从那边进去,就必须从察哈尔地界过去,颇为惊险。
之前王愬几百轻骑横跨察哈尔数百里草原,遁入北直,察哈尔诸部就被清廷申斥了。
如今察哈尔八旗虽然一大半兵力都被调入北直,加强稳定北直局势,但察哈尔两黄旗几附属的许多余丁,都被动员了起来。
王辅臣这一千五百骑说多不多,但说少,在草原上也不难被发现。
不过文安之还是有办法的,派人通知了土默特诸部,希望对方能派遣人马,向察哈尔部施加压力。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土默特又不是明军编制,也是要有条件的,文安之将察哈尔中旗的大片牧场都提前许诺给了对方,当然,这些只是空头支票,更实际的是五百口铁锅,茶六百石,另蜀锦五十匹、丝绸百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得到许诺的土默特三部,共出约三千骑,从归化城东进,扑向察哈尔诸部的核心,位于察哈尔中旗的官山。
这里是察哈尔诸部每岁议事之地,又名议事台。
收到消息后,察哈尔各部立马神经紧张,动员可用兵力,与对方周旋。
而王辅臣则带着一众明骑,一人双马,迅速贴着长城外围,越过草原,抵达阳和卫关口——阳和口外。
战斗的顺利程度超过了王辅臣原先的预想。
阳和卫内,根本就没有多少清军守兵,一千五百骑兵几乎是以势如破竹之态,就破了阳和口,一路南下。
途中遇到的清兵,基本上都是衣甲不全的绿营散勇。
让明军没想到的是,随着战事延伸,清廷财政的崩溃,绿营兵的溃逃和败坏,超乎了原先的想象。
中路、东路前线那些绿营兵,已经是清廷绿营力量中,最为精锐的一批了。
而这些留在山西、北直腹地的绿营,早已缺员严重,十不存六,剩下的也大多粮饷单薄,勉力维持而已。
故而一千五百明骑,竟是都没有遇到抵抗,就在山西腹地奔驰上百里,直抵大同镇东侧的白登山。
当大同镇内的阿济格听闻明军突袭的消息时,已经是两日后了。
急忙令正白旗护军营分出一个参领,追击来犯明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