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160节(2 / 4)
“元辅恐怕真有归政之意。”潘晟问道,“泽远,元辅可曾对你透露过?”
柳贺摇了摇头:“此事元辅不会告知的。”
“何心隐此人不愿科举为官,却又妄议政事,莫非他以为,会有人会听他的不成?”潘晟也有些怒了。
何心隐不愿科举为官是真,这个人有本事也是真的,他是江西人,在江西这样的科举大省中曾考中乡试第一,他在家乡创办的“聚和堂”可以说是对新的社会结构的一种尝试,可惜他不管做什么都是和朝廷对着干,严嵩不能容他,张居正也不能容他。
万历三年之后,何心隐便被朝廷通缉,一边在各处讲学,这一回到了湖广,他在湖广也极力抨击张居正的政见。
然而,何氏要江陵去位,一新时局,但他的实践更近似于空想,以他一人之力,是很难扭转当下时局的。
朝政至此,就连张居正也不能完全改变。
姚弘谟见了柳贺也是无奈,他是正统的读书人,学识十分渊博,在政事上却没什么大主见,更不必说废除书院这样的大事。
柳贺觉得,这事自己还是不要掺和了,然而张居正今日叫他过来,恐怕就是要让他掺和进去。
第210章 报纸
出了内阁,柳贺便与潘晟、姚弘谟一道来了礼部,虽是春节时,礼部衙门仍有人值守,潘晟与姚弘谟念着柳贺妻子有孕,便叫他安心在家歇着。
潘晟为官并不强势,姚弘谟也是正人君子,因而柳贺在礼部待得很是顺遂。
削藩一事已十分麻烦,如今又要废除书院,光是想及此事招致的后果,柳贺便觉得头大如斗。
姚弘谟皱眉道:“泽远,我等无论如何都得想出个章程,否则元辅那边难以交差。”
潘晟、姚弘谟及柳贺的想法都是徐徐图之,万历三年张居正的做法已属激进,然效用平平,如今读书人比过去更爱论政,可见废除书院并非根本之策。
“如今士风日下,不仅是元辅,我心中也十分担忧。”潘晟道,“依泽远之见,该如何引导这些士子呢?”
柳贺思忖片刻,道:“部堂,继文兄,这只是下官的一点浅见。”
见柳贺果真有想法,潘晟立刻来了兴致:“泽远请说。”
“这些士子集聚论政,无非是朝廷不给他们论政的机会罢了。”
姚弘谟闻言道:“集聚的士子多为科考失利者,若他能考中进士,在官场上自有发声之机,何必要私下聚集?”
潘晟也是点头。
“俗话说,堵不如疏,这些士子本就爱与官府作对,官府越不让他们说,他们越要说。”柳贺道,“因而下官想着,不如就给机会,令他们畅所欲言。”
“也好叫他们知道,他们所忧心的,官府早已经想到了。”柳贺解释道,“这些士子未做过官,于民生了解也不多,他们便以为,自己所想皆是利国利民、经世致用之策,实则非是如此。”
“泽远进一步讲讲。”潘晟道,“依你之意,该如何令士子们畅所欲言?”
柳贺道:“部堂大人,如今邸报出得如何了?”
“还是由通政司誊抄政令传至各地。”潘晟道,“泽远的意思是……”
柳贺道:“士子们既要抨击时政,咱们便办一份报,留个地方由他们畅所欲言,官员可说,百姓也可说,其中也可张贴农事、水利、医药上的新说,叫百姓也从中获益。”
“读书人总以为只有他们懂天下间的道理,可这天下却不只有读书人。”柳贺道,“本部掌礼制,何心隐等人所辩的,亦是圣人之理,办一份报,可叫天下万民知晓,官方懂礼不逊于民间。”
潘晟道:“倒也并非不可。”
潘晟也能意识到,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张居正堂堂内阁首辅,依然会为民间之声所扰,这便是舆论的力量,而礼部办报,固然有兴礼明制的作用,却也不能叫这舆论被旁人用了。 ↑返回顶部↑
柳贺摇了摇头:“此事元辅不会告知的。”
“何心隐此人不愿科举为官,却又妄议政事,莫非他以为,会有人会听他的不成?”潘晟也有些怒了。
何心隐不愿科举为官是真,这个人有本事也是真的,他是江西人,在江西这样的科举大省中曾考中乡试第一,他在家乡创办的“聚和堂”可以说是对新的社会结构的一种尝试,可惜他不管做什么都是和朝廷对着干,严嵩不能容他,张居正也不能容他。
万历三年之后,何心隐便被朝廷通缉,一边在各处讲学,这一回到了湖广,他在湖广也极力抨击张居正的政见。
然而,何氏要江陵去位,一新时局,但他的实践更近似于空想,以他一人之力,是很难扭转当下时局的。
朝政至此,就连张居正也不能完全改变。
姚弘谟见了柳贺也是无奈,他是正统的读书人,学识十分渊博,在政事上却没什么大主见,更不必说废除书院这样的大事。
柳贺觉得,这事自己还是不要掺和了,然而张居正今日叫他过来,恐怕就是要让他掺和进去。
第210章 报纸
出了内阁,柳贺便与潘晟、姚弘谟一道来了礼部,虽是春节时,礼部衙门仍有人值守,潘晟与姚弘谟念着柳贺妻子有孕,便叫他安心在家歇着。
潘晟为官并不强势,姚弘谟也是正人君子,因而柳贺在礼部待得很是顺遂。
削藩一事已十分麻烦,如今又要废除书院,光是想及此事招致的后果,柳贺便觉得头大如斗。
姚弘谟皱眉道:“泽远,我等无论如何都得想出个章程,否则元辅那边难以交差。”
潘晟、姚弘谟及柳贺的想法都是徐徐图之,万历三年张居正的做法已属激进,然效用平平,如今读书人比过去更爱论政,可见废除书院并非根本之策。
“如今士风日下,不仅是元辅,我心中也十分担忧。”潘晟道,“依泽远之见,该如何引导这些士子呢?”
柳贺思忖片刻,道:“部堂,继文兄,这只是下官的一点浅见。”
见柳贺果真有想法,潘晟立刻来了兴致:“泽远请说。”
“这些士子集聚论政,无非是朝廷不给他们论政的机会罢了。”
姚弘谟闻言道:“集聚的士子多为科考失利者,若他能考中进士,在官场上自有发声之机,何必要私下聚集?”
潘晟也是点头。
“俗话说,堵不如疏,这些士子本就爱与官府作对,官府越不让他们说,他们越要说。”柳贺道,“因而下官想着,不如就给机会,令他们畅所欲言。”
“也好叫他们知道,他们所忧心的,官府早已经想到了。”柳贺解释道,“这些士子未做过官,于民生了解也不多,他们便以为,自己所想皆是利国利民、经世致用之策,实则非是如此。”
“泽远进一步讲讲。”潘晟道,“依你之意,该如何令士子们畅所欲言?”
柳贺道:“部堂大人,如今邸报出得如何了?”
“还是由通政司誊抄政令传至各地。”潘晟道,“泽远的意思是……”
柳贺道:“士子们既要抨击时政,咱们便办一份报,留个地方由他们畅所欲言,官员可说,百姓也可说,其中也可张贴农事、水利、医药上的新说,叫百姓也从中获益。”
“读书人总以为只有他们懂天下间的道理,可这天下却不只有读书人。”柳贺道,“本部掌礼制,何心隐等人所辩的,亦是圣人之理,办一份报,可叫天下万民知晓,官方懂礼不逊于民间。”
潘晟道:“倒也并非不可。”
潘晟也能意识到,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张居正堂堂内阁首辅,依然会为民间之声所扰,这便是舆论的力量,而礼部办报,固然有兴礼明制的作用,却也不能叫这舆论被旁人用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