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教我做女王(基建) 第11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怪秋月会担忧,因为这群外国学子的实力极其强劲。他们当初都是在郑国求学的,后来跟着老师游学来到了姜国。
  反正现在大学学堂和致知学堂里面的学生,是比不过这群外来者的,更别说各县的学子了。
  姜国以前的文人就少,读书的风气是这两年才起来的,哪比得过人家读了十几二十几年书的学生呢。
  “他们若是参考,就按正常程序录取。你只是在官报上暗示,这期学子我以后会有大用。但又没说一定要用。想要做官,姜国人和另外四国人的标准可不一样。”姜蓁淡定的说道。
  提拔本国人做官,60分及格就可以,因为他们的家人朋友在姜国,卖国会掂量一下。但他国之人,才能如果不是特别亮眼,姜蓁是不打算用的。
  她这次要在国内挑选300名学生,但今年年底,空缺出来的官职,可能也就一百多个。
  这三百人,本来就需要竞争上岗。
  等他们入了大学,姜蓁还需要观察他们两三个月,才能决定他们的最终去向。
  有姜蓁的吩咐,将作少府的人把研究院建立完毕,就又开始修建都邑的考场。
  各县的考场可以修得简陋一点,但都邑这边文人聚集,参考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这个考场姜蓁直接往大了修建。
  那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单间,看得都邑的百姓议论纷纷。
  “医官的考试都在大学教室里考,这次王上居然特地修了一个这么大的考场,可见王上的重视。”
  “管那么多做什么,先去考了再说。只要考中,就能免杂役和税收。万一考中了呢?”
  “整个姜国,两三百万人,最后就只要三百人,哪那么好考!”
  姜国本就是各国关注的重点,各期官报学报,还有姜国都邑的最新消息,另外四国的国君都在重点关注。
  看着姜国又开始采取大动作,诸国的国君人都麻了。
  卫王拿着最新一期的官报,看了又看,对卫阳说道:“通过公平的考试遴选人才,确实是个好法子。我卫国正缺治国之才,倒是可以跟着姜国学一学。”
  “学什么?咱们跟姜国能比吗?咱们卫国才多少读书人?”卫阳这话说得非常有自知之明。
  他们卫国文化荒漠的称号不是白得的,就算卫王大动干戈的选材,也选不出什么好苗子来。
  “这一出接着一出,自姜王出现,姜国就没消停过。这天纵奇才,怎么就不是我卫国人呢。”卫王的语气十分感慨,不甘心的说道:“这个考试着实是好东西,哪怕最后选出来的人少的,卫国也该试一试的。”
  “从推行简化字和竹纸开始,姜王就在为这场考试铺路。卫国想捡来就用,那是不现实的。”卫阳说道:“不用管姜国如今怎么做,我们按照自家的情况做事就好。先把马蹄铁给军队的骑兵安排上,把北边的胡人摁住……”
  姜蓁刚在都邑发力的时候,卫阳就来都邑做质子了,因为在都邑待得够久,他对姜国新法了解得也够深刻。
  如今卫国太子为质,他回了卫国,就开始辅佐卫王稳住国内的局面。
  卫国虽然也学姜国,但学得没那么粗暴,只拿对自己有用的学,儒家的一些理念,卫国在慢慢引入,但他们依旧还是以武治国,军功依旧是晋升的唯一标准。
  郭凡师兄之前在卫国主持的变法,其实算是成功了的,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卫国可以淡定的吸收姜国的精华。
  但是宋郑齐三国,却没法那么稳重,有姜国和卫国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们正是急于求成的时候。
  看到姜国的官报,郑王直接夸道:“姜王这法子好,咱们可以用起来。若不是她提及,我竟想不到,这世间还有这样广阔选才的方式。”
  各国君王手下的臣子,大多都是曾经做公子时,前来自荐的门客,或者是其他臣子推荐来的。
  有熟人做保,能力和人品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这样的臣子很容易联结成一片,威胁到君王的权利。
  曾经有一个大国,就被三位大臣瓜分成了小国,然后又被诸国吞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