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1 / 3)
车马队伍缓缓启程,雁萧关与明几许坐在马上,与陶臻挥手告别。
陶臻站在亭下,他留不住陆从南,更不会留,唯盼他有个好前程。
对于这一点,他从未怀疑,因为对方是跟着的是雁萧关。
转身时,却见百姓们跟着车马跑,红着眼喊“保重”,直到车马成了天边小点,仍久久不散。
车马渐行渐远,看着送别的百姓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阿托娅才缓缓收回目光。
她收回视线,抬手抚过腰间的佩饰,指尖划过图腾上的纹路,面上依旧平静无波,可眼底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与暖意。眼下看来,她同明几许定下的交易,确实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若不是走出深山,若不是放下对明几许的旧怨,与雁萧关、明几许合作,阳巫族或许至今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族人们过不上好日子。
雁萧关与明几许的车马队伍,一路行来,途经的州府城镇,百姓们听闻是赢州的出马,无不热情相迎,有的送粮食,有的送水,有的甚至特意引路,只为让他们的车马能走更平坦的道路。
神武军与六蕴族的族人看在眼里,心中满是自豪,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追随的王爷与王妃,竟能得到如此多百姓的爱戴。
车马队伍行至赢州下辖的立安村外时,日头已升至半空,太阳暖得人心头发痒。
雁萧关见前方田地里一片翠绿,农作物藤蔓爬满田垄,便与明几许商议,“一路赶得急,让大家歇歇脚,也让马匹饮些水。”
明几许点头应下,吩咐侍从传令队伍在田埂旁的老槐树下歇息。
此时,田地里一个正弯腰除草的汉子,直起身捶了捶腰,无意间抬眼望向远处,只见一行车马顺着官道缓缓而来,最前头的旗帜被风吹得展开,上面一个苍劲的“厉”字格外醒目。
这汉子名叫李实,是个大字不识的粗人,一辈子只与锄头、土地打交道,可他家小子李豆却有读书的天赋,半年前被他咬牙送进了赢州城里的学堂。
前些日子儿子回家,说他记的最牢的便是“厉王”二字,还将这两个字交给了家里人。他牢牢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写法,此刻瞧见旗帜上的“厉”字,又看那队伍里的兵甲车马,个个气度不凡,心里先是犯了狐疑,转瞬之间,他猛地反应过来,手里的锄头往肩上一扛,迈开大步就往村里跑,脚下的泥土被踩得飞溅。
还没冲进村口,他便扯着嗓子喊了起来,“厉王和王妃回赢州了。”
喊声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立安村瞬间热闹起来。
登时,院子里纳鞋底的妇人立即放下针线,撩起围裙就往外跑,村口大树下下棋的老汉,一把推开棋盘,拄着拐杖往官道方向赶。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村口便挤满了村民,大家踮着脚往官道方向望,脸上满是激动与期盼。
当看清那面“厉”字旗,以及被侍从簇拥着的两人时,村民们更是欢呼起来,纷纷涌上前,却又在离队伍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显得有些拘谨。
“王爷,王妃,一路辛苦。”村长带头躬身行礼,声音都带着颤抖。
雁萧关笑着摆手,“乡亲们不必多礼,我们只是在此歇脚,叨扰大家了。”
“不叨扰,不叨扰。”村民们连忙摆手,几个妇人已经端着热水,捧着刚蒸好的玉米走了过来,“王爷王妃,喝点热水暖暖身子,尝尝我们刚收的新粮。”
明几许接过热水,温声道谢,目光却被不远处一群孩子吸引,十几个孩童躲在大人身后,手里捧着舍不得吃的瓜果,有红通通的野果,黄澄澄的梨,还有刚从地里挖的甜薯,个个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怯生生地往这边看。
其中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年纪不过三岁,小步子还走不稳,怀里却紧紧抱着一个最大的梨子,在身边兄弟姊妹的催促下,踉踉跄跄地往雁萧关与明几许身边走。
走到近前,她仰着小脸,奶声奶气地说,“王爷,王妃,吃……吃果果。”
话音刚落,她脚下一绊,险些摔倒。
村民们发出一声惊呼,雁萧关眼疾手快,一把将小女孩抱了起来,在手里轻轻掂了掂,笑着对明几许说,“你瞧瞧这小团子,多可爱。”
说着,将孩子塞进了明几许怀里。
明几许怀里猛地多了个软乎乎的小团子,身体瞬间一僵,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 ↑返回顶部↑
陶臻站在亭下,他留不住陆从南,更不会留,唯盼他有个好前程。
对于这一点,他从未怀疑,因为对方是跟着的是雁萧关。
转身时,却见百姓们跟着车马跑,红着眼喊“保重”,直到车马成了天边小点,仍久久不散。
车马渐行渐远,看着送别的百姓身影消失在路的尽头,阿托娅才缓缓收回目光。
她收回视线,抬手抚过腰间的佩饰,指尖划过图腾上的纹路,面上依旧平静无波,可眼底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与暖意。眼下看来,她同明几许定下的交易,确实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若不是走出深山,若不是放下对明几许的旧怨,与雁萧关、明几许合作,阳巫族或许至今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族人们过不上好日子。
雁萧关与明几许的车马队伍,一路行来,途经的州府城镇,百姓们听闻是赢州的出马,无不热情相迎,有的送粮食,有的送水,有的甚至特意引路,只为让他们的车马能走更平坦的道路。
神武军与六蕴族的族人看在眼里,心中满是自豪,他们从未想过,自己追随的王爷与王妃,竟能得到如此多百姓的爱戴。
车马队伍行至赢州下辖的立安村外时,日头已升至半空,太阳暖得人心头发痒。
雁萧关见前方田地里一片翠绿,农作物藤蔓爬满田垄,便与明几许商议,“一路赶得急,让大家歇歇脚,也让马匹饮些水。”
明几许点头应下,吩咐侍从传令队伍在田埂旁的老槐树下歇息。
此时,田地里一个正弯腰除草的汉子,直起身捶了捶腰,无意间抬眼望向远处,只见一行车马顺着官道缓缓而来,最前头的旗帜被风吹得展开,上面一个苍劲的“厉”字格外醒目。
这汉子名叫李实,是个大字不识的粗人,一辈子只与锄头、土地打交道,可他家小子李豆却有读书的天赋,半年前被他咬牙送进了赢州城里的学堂。
前些日子儿子回家,说他记的最牢的便是“厉王”二字,还将这两个字交给了家里人。他牢牢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写法,此刻瞧见旗帜上的“厉”字,又看那队伍里的兵甲车马,个个气度不凡,心里先是犯了狐疑,转瞬之间,他猛地反应过来,手里的锄头往肩上一扛,迈开大步就往村里跑,脚下的泥土被踩得飞溅。
还没冲进村口,他便扯着嗓子喊了起来,“厉王和王妃回赢州了。”
喊声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立安村瞬间热闹起来。
登时,院子里纳鞋底的妇人立即放下针线,撩起围裙就往外跑,村口大树下下棋的老汉,一把推开棋盘,拄着拐杖往官道方向赶。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村口便挤满了村民,大家踮着脚往官道方向望,脸上满是激动与期盼。
当看清那面“厉”字旗,以及被侍从簇拥着的两人时,村民们更是欢呼起来,纷纷涌上前,却又在离队伍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显得有些拘谨。
“王爷,王妃,一路辛苦。”村长带头躬身行礼,声音都带着颤抖。
雁萧关笑着摆手,“乡亲们不必多礼,我们只是在此歇脚,叨扰大家了。”
“不叨扰,不叨扰。”村民们连忙摆手,几个妇人已经端着热水,捧着刚蒸好的玉米走了过来,“王爷王妃,喝点热水暖暖身子,尝尝我们刚收的新粮。”
明几许接过热水,温声道谢,目光却被不远处一群孩子吸引,十几个孩童躲在大人身后,手里捧着舍不得吃的瓜果,有红通通的野果,黄澄澄的梨,还有刚从地里挖的甜薯,个个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怯生生地往这边看。
其中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年纪不过三岁,小步子还走不稳,怀里却紧紧抱着一个最大的梨子,在身边兄弟姊妹的催促下,踉踉跄跄地往雁萧关与明几许身边走。
走到近前,她仰着小脸,奶声奶气地说,“王爷,王妃,吃……吃果果。”
话音刚落,她脚下一绊,险些摔倒。
村民们发出一声惊呼,雁萧关眼疾手快,一把将小女孩抱了起来,在手里轻轻掂了掂,笑着对明几许说,“你瞧瞧这小团子,多可爱。”
说着,将孩子塞进了明几许怀里。
明几许怀里猛地多了个软乎乎的小团子,身体瞬间一僵,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