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作精女配偏不觉醒 第29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商学院都还没开学,直接孵化出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这找谁说理去啊?”
  他们这“商学院”,恐怕都不用招生,学校和老师们自己都发财了。
  黎剑知吹一口时代的风:“你们可以渐渐把一些工作重心,转移到汽车零部件上,未来的时代,汽车才是主流……”
  这其实也是一件比较悲伤的事情,在未来五年后,到了九十年代,曾经属于纺织业的沪市即将划时代落幕,以后是属于汽车的时代。
  汽车工业超过纺织业,成为沪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九十年代,也代表着大批大批纺织厂倒闭,职工下岗,企业转型。
  那么多工人需要养活,部分转型去做汽车工业,是一条好出路。
  黎剑知隐约还记得那个下岗的年代,很多下岗纺织女工跟曾经的回城知青一样,在纺织厂里待了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二十年,最后离开纺织厂,有的成为公交车售票员,有的甚至在街头给人擦皮鞋……
  能多开发一些岗位,就能多安置一批工人,秦想想的飞燕纺织厂不一定受影响,但是其他纺织厂出问题,肯定也会让她想办法挽救,或是合并,或者只能破产下岗。
  必然有一部分会被时代淘汰。
  正当沪市商学院等人筹备九月招生,以及组建“燕踏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时候,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沪市文汇报》刊登了一篇文章:
  《“失败”教授与他们的点金术——沪市商学院技术商业化探索》
  一个资深工业记者,深挖了“朱崇贵”和“姜国华”两位教授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
  在此之前,朱崇贵开发的“特种裁剪刀”开始广泛应用于一些纺织服装业,印刷业等等,并且他还研发出一种“特种切割刀”。
  这朱崇贵瞄准了路子,已经在“特种工具”上走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他的这个“特种切割刀”,被一家面临倒闭的国营玻璃厂,死马当活马医般引进,用于切割玻璃,然后奇迹出现了,特种玻璃良品率从百分之六十五,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大大节省成本,直接使得玻璃厂起死回生。
  而“姜国华”那边的故事更多,他帮各种小作坊,乡镇小厂改造了生产流程,最典型的就是一家偏远乡镇螺丝厂,经过姜国华教授带着徒弟们的低成本改造后,螺丝厂生产效率提升了三倍,合格率大幅度上升……
  ……
  谁能想象得到,在年初喜气洋洋的春节,他们还是众人眼中嘲笑引以为戒的创业失败者。
  报道上详细描写了,两位教授如何从顶尖学府的专家,沦落为街头创业失败者,而又如何被“秦厂长”引入商学院,如何与商学院卖豆腐沈阿姨,以及白大姐等人接触,转变商业态度,最后,又是如何利用曾经“失败”的技术,拯救了其他工厂小作坊。
  “……让教授们学会在市场上‘卖豆腐’,或许比教会他们造原子弹,对这个时代的国家更为迫切。沪市这所奇怪的‘商学院’,或许正在孕育我国经济的未来……”
  这份“失败教授点石成金”的报道一出,整个上海滩都沸腾了!
  其他的媒体也都纷纷跟进报道,新华社发通稿,沪市广播电台也制作了相应的专题节目,以及《青年报》《xx地方报》等等媒体,都进行了转载和深度报道。
  “沪市商学院?这哪来的商学院?我在沪市待了这么多年,没听说过什么商学院。”
  “……这商学院还没开始招生???”
  “不儿,这商学院还没挂牌????”
  “校长是秦厂长????”
  第337章 我想炸学校! 校长,我们就是冲你来的……
  在各大媒体报道的宣传之下, 全国各地存在技术困难或是经营困难的国营企业,以及个体户,纷纷如同看见了救星一般, 来到“商学院”门口, 希望能学到一点“点金术”。
  主动来报名的人也越来越多, 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这商学院的好处, 更是对商学院持怀疑态度,现在看见了教授们实实在在的转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