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禧:开局就劝爸妈买房 第8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蜂蜡的天然乳化能力确实有限,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寻找其他更温和的天然乳化剂。
  或者……少量尝试一下更专业的原料?”孙薇提出了更大胆的想法。
  赵琳则关注着稳定性:“我们这版放置几天后,好像有轻微的水油分离现象。
  防腐体系也需要考虑,虽然自己用得快,但要想做得更‘产品化’,这是绕不开的问题。”
  她们的讨论不再局限于“怎么做出来”,而是深入到了“如何做得更好、更安全、更稳定”。
  她们开始更系统地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不再仅仅满足于科普类的书籍,而是开始尝试阅读《日用化工原料》、《化妆品工艺学》等更专业的书籍和期刊论文。
  虽然很多内容看得一知半解,需要反复琢磨,但那种汲取新知识、攻克难题的过程,让她们乐在其中。
  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原料,她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苏晓再次硬着头皮去找了张助教,这次不是询问购买渠道,而是虚心请教某些特定原料。
  如一些温和的植物源性乳化剂、多元醇类保湿剂的性质和替代可能性。
  张助教看到她们不仅没有放弃,反而研究得更深入了,态度也从最初的劝诫变成了带着欣赏的指导。
  甚至帮她们查阅了一些实验室不涉及保密范围的原料安全数据表(msds)摘要。
  孙薇则发挥了她强大的社交能力,通过老乡、社团等关系。
  居然联系上了一位化工学院大四的师兄,这位师兄正在做相关课题,对市面上常见的护肤品原料比较熟悉。
  师兄被几个大一学妹的热情打动,在忙碌的毕设间隙,抽空给她们科普了一些基础原料的供应商信息和选购要点。
  虽然依旧无法提供实物,但指出的方向比她们自己盲目摸索要清晰得多。
  赵琳则继续深耕她的“生物”路线,她发现,很多护肤品宣传的“微生态护肤”、“益生元”等概念,与她的专业领域有交叉。
  她开始关注起皮肤表面的常驻菌群,研究哪些成分可能对维持皮肤菌群平衡有益,哪些可能破坏它。
  她甚至提出,也许未来可以考虑在基础配方中加入一些经文献证实安全的、有益皮肤的微生物发酵产物或益生元成分。
  当然,这对于现在的她们来说,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充满吸引力的设想。
  陈欣也没闲着,她利用自己“购物达人”的属性,负责搜寻那些可能被她们忽略的、稀奇古怪但据说有护肤功效的天然植物提取物(比如积雪草、金盏花等)。
  并负责采购各种规格的小烧杯、玻璃棒、电子秤(精确到0.1g的那种)、ph试纸等实验用具,宿舍的一角,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护肤研发工作台”。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她们经历过加热温度失控导致油水飞溅的“事故”。
  也做出过质地像浆糊、气味怪异,尝试添加天然植物纯露失败的“失败品”。
  还有一次因为比例计算错误,做出来的膏体根本无法乳化,直接分成了油层和水层……但每一次失败,都让她们对原理的理解加深一层。
  她们学会了更精确地控制条件,更严谨地计算配比,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款看似简单的护肤品背后,所蕴含的科学与技术的复杂性。
  一个月后,她们拿出了第三版护手霜,这一版,她们采用了一种相对容易购买到的、更为温和的植物乳化剂。
  优化了油相和水相的比例,加入了复配的保湿剂,并且极其微量地添加了一点食品级的维生素e和葡萄籽油作为抗氧化剂。
  没有添加香精,依靠原料本身带有的极淡的植物油脂气味。
  这次的成品,质地细腻柔滑,延展性好,吸收后清爽不黏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