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清纨正要答话,却见去请世子的小丫鬟匆匆回来,福身道:“世子爷说……今日乃是首日开课,夫子给的课业繁重,今夜怕是要写通宵。只能改日再来给太夫人和如夫人请安了。”
  冯太夫人看一眼刘清纨与何氏,叹口气责道:“怎的写那课业,便连走几步过来吃口夜宵,也不能么?”
  何氏:“世子爷一向忙碌,先前偶有府中小聚时,也从未请动过他。”口气里满是对表侄女的安慰之意。
  那刘清纨却似毫不在意,笑道:“有太夫人和姨母享用,便不枉它们跑这么远,跟着一道过来。”亲手舀了一碗藕粉圆子,奉与冯太夫人,“这鲜藕磨粉捏出的圆子,太夫人且先尝尝……”
  又吩咐丫鬟:“把那份薄荷糕装进食盒,送去世子书房。便说……是太夫人特意留的。”
  冯太夫人接过青瓷碗,抚抚她手,道:“这招人疼的伶俐丫头。就别让旁人去了,过会子你仔细挑挑,备出个食盒子,亲自给贽儿送过去不好么?”
  傍晚的风儿拂过,桂花簌簌落在桌案上、头肩处。刘清纨低眉浅笑,宫灯浅浅的黄光在她睫毛上投下一片细碎的影。
  从如夫人的倚霞院到宇文世子所居青梧院,中间要经过一片竹林和临水琴台“泛月舫”。
  这些日子来,刘清纨在园中漫步时,已经不知不觉朝那方走过多次了。心下总想着,没准儿便能碰上宇文表哥呢。
  因实在找不到什么借口去见他,便寄望于偶遇。然而那宇文世子却似是个从不逛园子的,想要偶遇,却是一次也未成。
  刘清纨便留心着听各房的丫头婆子们碎嘴子叙话。一日复一日的,也确是听来些关于那宇文世子的行踪和规律。
  好似今日清晨,便是刘清纨身边的王嬷嬷在厨房听说,世子房里的友铭哥儿来要了提前一些时辰的早饭,以及早间洗身的热水。
  这才琢磨着备了些晨间点心,一大早巴巴地到青梧院外候着。
  却没得到一句好辞色。也并不气馁,又备下了夜宵。
  总之是起了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心。
  却说这刘清纨,本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
  她娘家姑苏刘家属“儒商世家”,近三代虽无显宦,但族中子弟多秀才、举人,一直保持着书香底色。如今,家族中掌管了苏州三大绸庄,为皇室供应云锦,有御赐“世业皇商”之匾额。
  这刘清纨是刘家二房嫡女,其母出身杭州盐商沈家,与镇国公府如夫人何氏是表姊妹。
  刘清纨自己也争气,通《女则》《列女传》,擅算账理家,更写得一手好字,曾抄《金刚经》被苏州知府赞“有卫夫人遗风”。
  先前在苏州时,这清纨小姐一直自视甚高,父亲刘延洲看了几户门第相当的子侄,都被她不言不语地软辞了。
  直到来到京城,入了镇国公府,见到宇文世子,她才知,自己那番心意,该当附在如此男儿身上。先前那许多推辞,原来都是为了现下。
  竟是一往如前,毫无矜持之意。
  今晚的夜宵之邀,宇文表哥可能不应,刘清纨也有预料,只想着那便直上青梧院。
  此刻听冯太夫人开口,令自己直接去送,正中下怀,大大方方地备好食盒,领了个小丫头便过去了。
  见自己表侄女如此急切,何氏有些许尴尬,偷偷瞅了冯太夫人一眼,小声说了一句:“清纨这丫头,竟这般敢想敢干……”
  冯太夫人笑道:“我看如此甚好,”侧头朝何氏望过去,打趣她道,“若你学得她一分,国公爷那韬晦堂的门,早都被你撞开了……什么样的人,那心都是肉长的。就得像清纨那样,拿了好吃好喝的,去撞一撞那心门,才是正经……”
  何氏见冯太夫人对清纨那莽撞举止,不嗔反喜,自也是高兴。连忙称是,自伺候太夫人吃点心不提。
  刘清纨到得青梧院,喊开了院门,却听那开门的仆从道,世子爷先前回来用过了夜饭,随即便出去了,听友铭哥儿说,应该是去隔壁的栖羽阁,与那伴读徐公子在一处呢。
  刘清纨一时彷徨无计,心想自己再如何大方不拘小节,也不合当再去喊开隔壁栖羽阁的院门。
  便抬脚走入青梧院,只说自己来给表哥送夜宵食盒,进去放下摆好就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