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待徐渭抵京,径自去往田庄时,方知此刻的徐家田庄已改姓了宇文,令得徐家老爷好生气闷。
  因徐渭与那镇国公爷宇文璧,在覆朝之战的那几年里,真真有过好些回合的拉扯与相互制衡。新朝建立后,两方都有隐退之意,一个远避岭南,一个自毁双目领了个闲封,本欲此生不复来往。
  哪知竟被皇帝李卓的择选伴读令,将两家子女拉拢到了一处。
  徐渭得知女儿成了镇国公府世子宇文贽的伴读,现下已搬入国公府养伤时,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递帖子上门求见。
  他心下实在惴惴,担心女儿的身份被宇文家发现,那可是欺君之罪。
  想起过往,他与那宇文璧间你来我往,可谓是围绕欺“君”之罪做尽了文章。
  徐渭与宇文璧皆出身前朝军旅,徐渭官至征西大将军,统领西北边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播;而宇文璧仅为五品参将,虽骁勇善战,却始终未能跻身核心将领之列。
  徐渭为人刚正,治军严苛;宇文璧也是心高气傲。二人虽同在一朝为将,却鲜少合作,甚至因军务调度多有争执,素有积怨。
  李卓起兵反叛时,宇文璧毫不犹豫投效。他本就对前朝腐朽不满,加之李卓许诺重用,便率亲信部众归附,成为李卓麾下先锋。
  其时徐渭仍忠于旧朝。李卓深知徐渭在军中的威望,若不能收服,必成大患,于是派宇文璧前去劝降,并暗中命令:“若徐渭不降,便设法除之。”
  宇文璧亲赴徐渭大营,以“天下大势已定”“新朝必当厚待”为由游说,但徐渭态度冷硬。
  就在谈判僵持之际,前朝军部突袭宇文璧营地,其结义兄弟赵锋为掩护宇文璧突围,战死沙场。宇文璧认定是徐渭故意拖延谈判,致使赵锋遇袭,心中恨极,但碍于李卓的命令,仍不得不继续周旋。
  其后,徐渭终选择归降李卓。李卓大喜,为制衡徐渭,特意将宇文璧调入徐渭军中,任监军副将,名义上辅佐,实则监视。
  二人同于军中时,徐渭不得不承认宇文璧用兵果决,尤其在奇袭战术上颇有建树;而宇文璧虽恨徐渭间接害死赵锋,但在实战中,亲眼目睹徐渭指挥若定、算无遗策的统帅之才,内心亦不得不服。
  尽管如此,二人始终互相提防,互为掣肘。
  徐渭多次借军纪整顿打压宇文璧的亲信,甚至以“擅调兵马”为由弹劾他;
  宇文璧则暗中搜集徐渭“怀恋旧朝”“治军专权”的证据,向李卓密报。
  二人同在一军的时日并不长,仅经历了一两次难打的硬战后,李卓需宇文璧独当一面,便令他独领大军,剑指南向。宇文璧也不负所望,迅速成为李卓的肱股将臣。
  虽则如此,但二人之间那些在战火和血腥中铸成的梁子,结下了便再难解开。
  李卓登基后,对前朝旧将心存猜忌。
  徐渭深知自己曾抵抗新朝,恐遭清算,主动请调岭南,远离权力中心。
  宇文璧也知,自己当日那个“肱股将臣”的名头,放至今日便可能被人利用攻讦为“功高盖主”。自己也确有不少“将在外”的僭越行径,担忧李卓翻旧账,竟自毁双目,以表绝无野心,得以获封镇国公,领虚衔闲居。
  如今,眼盲的镇国公爷宇文璧,也是堪堪于前几日方知,皇帝派发给儿子宇文贽的伴读人选,竟是徐渭之子徐晚庭。
  他如何不知皇帝李卓为何有此安排。只是自己已退避至此,若皇帝仍有忌惮之心,一则恐是忌惮在那些早已散放民间的旧部,如武十三那般的贴心兵将,当年在自己身边确是拢了不少,如今要重新召唤回来,也并非不可能。而或许更令皇帝费思量的,恐怕是儿子宇文贽。
  想到宇文贽,心思深沉的父亲陡然生出些忧思。皇帝那般看重他,希求重用他,在外人看来,算得是令人称羡的好事。但宇文璧却知,有看重,便有忌惮,想重用,就必会有为难,而且必不是简单轻易的为难。
  却看儿子对那伴读徐晚庭甚是上心,显是对那般安排甚为满意。
  那徐晚庭受伤昏迷,不知怎的,宫里竟给了旨意,令接至镇国公府调养。后来从武十三那里听说,好似是儿子宇文贽请旨要接了伴读入府。
  请旨后的一应事务,宇文贽也办得甚是妥帖。据说他亲自在他自己所居的青梧院西侧,安排了一进居屋,并亲自布置齐整,要迎那徐晚庭入内。
  听太夫人说,没想到孙儿的手笔竟是精巧雅致得紧。那日她走入那被孙儿起名为栖羽阁的居屋,但见那家具摆饰、文房四宝、床榻窗格等等,各有巧思,尽是心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