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3 / 4)
撇开她的年纪与资历不谈,单论内容本身,在任何背景下,这都是一份值得重视的企划。
她对专辑概念的把握出人意料地有条理。节奏、主轴、意象方向都围绕清晰的框架展开,而非随意拼凑。
那些素材或许不够老练,却透露着难以忽视的才气,又带着深思熟虑后的清醒判断。
——才华横溢,且恰到好处。
“这些,是你自己写的?”杨贤石开口,目光落在lia脸上,语气带着些许迟疑。
lia点头:“是,我这几个月陆续准备的。”
准确来说,提案是她在节目录制的间隙逐步整理出来的,而demo多是过去某些时刻的灵感记录,如今重新组合,用在了这里。
“...teddy是不是把谁的专辑偷拿给你做了?”杨贤石半开玩笑地说。
lia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大概很难相信这是她独立完成的。
“gdnim制作《heartbreaker》那张专辑的时候,我全程都跟在旁边。”
她从一个高度自主、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者身上,学会了如何主导一张完整的专辑,并将那套经验转化重构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他不拘泥于既定的分工边界,几乎参与所有环节,能从中学到什么,全凭个人的感知与领悟力。
而这,恰恰是最适合她的方式。
杨贤石闻言,面上一时震惊难掩。
那时她才多大?十六七岁?
这不是学着写几句旋律那么简单的事。
“风格”“表达”“市场性”......一张专辑如何完整成立,并服务于艺人本身,是一整套精密而复杂的系统。而她在那个年纪,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跟在权至龙身后,把这套系统拆解、内化,并精准地运用进了这份提案里。
更何况她还算了解李夏怡——经过那几个月的录制,她知道李夏怡的声线特点,也很清楚她在表达上的偏好。
她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
杨贤石几乎想点头,但话到嘴边又顿住。
——她成长得太快了。
这对公司而言,是好事,但也不全是。
他用人,自然希望对方不仅有能力,更要愿意为公司所用。他要的,是可以被掌控的人才。
他一向擅长通过竞争与比较制造危机感,从而激发下属对他的认同与依赖。有了危机感,才会渴望被看见、渴望获得他的肯定。
可现在,他在lia眼中,看不到那种渴望。
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没有渴望,就意味着难以控制。
他思索片刻,语气缓和了几分,既不是完全否定,也不算答应:
“李夏怡的专辑......确实还没决定交给谁。” ↑返回顶部↑
她对专辑概念的把握出人意料地有条理。节奏、主轴、意象方向都围绕清晰的框架展开,而非随意拼凑。
那些素材或许不够老练,却透露着难以忽视的才气,又带着深思熟虑后的清醒判断。
——才华横溢,且恰到好处。
“这些,是你自己写的?”杨贤石开口,目光落在lia脸上,语气带着些许迟疑。
lia点头:“是,我这几个月陆续准备的。”
准确来说,提案是她在节目录制的间隙逐步整理出来的,而demo多是过去某些时刻的灵感记录,如今重新组合,用在了这里。
“...teddy是不是把谁的专辑偷拿给你做了?”杨贤石半开玩笑地说。
lia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大概很难相信这是她独立完成的。
“gdnim制作《heartbreaker》那张专辑的时候,我全程都跟在旁边。”
她从一个高度自主、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者身上,学会了如何主导一张完整的专辑,并将那套经验转化重构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他不拘泥于既定的分工边界,几乎参与所有环节,能从中学到什么,全凭个人的感知与领悟力。
而这,恰恰是最适合她的方式。
杨贤石闻言,面上一时震惊难掩。
那时她才多大?十六七岁?
这不是学着写几句旋律那么简单的事。
“风格”“表达”“市场性”......一张专辑如何完整成立,并服务于艺人本身,是一整套精密而复杂的系统。而她在那个年纪,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跟在权至龙身后,把这套系统拆解、内化,并精准地运用进了这份提案里。
更何况她还算了解李夏怡——经过那几个月的录制,她知道李夏怡的声线特点,也很清楚她在表达上的偏好。
她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
杨贤石几乎想点头,但话到嘴边又顿住。
——她成长得太快了。
这对公司而言,是好事,但也不全是。
他用人,自然希望对方不仅有能力,更要愿意为公司所用。他要的,是可以被掌控的人才。
他一向擅长通过竞争与比较制造危机感,从而激发下属对他的认同与依赖。有了危机感,才会渴望被看见、渴望获得他的肯定。
可现在,他在lia眼中,看不到那种渴望。
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没有渴望,就意味着难以控制。
他思索片刻,语气缓和了几分,既不是完全否定,也不算答应:
“李夏怡的专辑......确实还没决定交给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