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2 / 2)
李桥回过神来,深深地看了一眼温娇娇,对夏照影道:
“你能带他先离开这吗?”
夏照影问:“你要留下一个人面对他?”
“不行!”温娇娇简直快吓死了,“要真是邑王残党,他肯定带了很多人,说不定还随身揣着火药,太危险了!我说什么都不会让你留下!”
他说着就红了眼眶,温娇娇太了解李桥了,她决定的事绝不会被劝服,只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她已经下定了决心,所以他才害怕,怕李桥真的让他走。
“姑姑你答应过我的,绝不会再扔下我,你答应过我的!!”
李桥扯了个笑,“我什么时候说要扔你了,只是暂时避一避,等结束了我去接你。”
温娇娇哭着死死地抓着李桥的手不放开,豆大的泪珠子一个劲地往地上砸,“你要是不走,我也不走,我留下来陪你。”
李桥叹了口气,一如往常抬手摸了摸他的脑袋,就在温娇娇以为李桥终于被自己说动之际,后颈猝不及防挨了一下,两眼一黑便晕了过去。
李桥一把拦住他软下来的腰,打横抱起来走到夏照影面前,平静道:“我能相信你,对吧?”
夏照影接过温娇娇抗在了自己肩膀上,用力点点头,眼中闪烁的光显得她更兴奋了:
“当然,偶像。”
第41章 调兔离虎 太惹眼了,这不,就被他抓到……
张三是今年才加入反叛军的新人, 遵循父亲的遗志,决心追随邑王旧部谢沙。
反叛军里的大哥们基本都是邑王府旧人,像他这样后来加入的年轻人, 有的如他一样父亲曾追随邑王, 有的单纯听了关于邑王在民间的故事心潮澎湃,决定以一腔热血慰藉邑王英魂。
张三还略有不同,他对邑王并不热衷,是父亲临死之前拉着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连你不去我就做鬼来找你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他做儿子的能不遂了这最后的遗愿吗?
不过他心里盘算着在反叛军里混个两三年就偷偷溜走, 老婆孩子热炕头,回家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去,毕竟当反叛军的日子实在无聊。
反叛军, 听着挺牛逼,实际上没什么仗好打,除了潜伏在上京城周围观察报信, 就是去各地的火药作坊监工。没军饷没粮食了就组织组织去烧杀抢掠一下, 但官府的兵一来他们就跑, 在张三眼里和土匪区别不大。
不过这话新人从不敢对邑王府旧人老大哥们讲,在首领谢沙面前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他们那群真的跟着邑王出生入死过的人身上都带着一种气质,一种非常沉重的戾气。他们将现在的困苦当作卧薪尝胆韬光养晦, 早晚有一天势必要加倍奉还。
谢沙更甚。
张三隐约能理解, 听说邑王在世时, 这群人跟着邑王南征北战平定边境,好不容易班师回朝却被皇帝疑心邑王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邑王又不是个任人揉捏的柿子,既然皇帝已经怀疑他意图谋逆, 左右都是一死,不如坐实了这罪名,也不算冤枉。
于是振臂一呼,万千将士追随,邑王的军队所到之处纷纷倒戈,京中皇帝一看邑王已成大势,竟不惜割地同外敌联手,前有官兵后有蛮夷,邑王夹在中间腹背受敌。他守了一辈子的边境,被皇帝拱手让给敌国,就为了弄死他一人。
邑王就地遣散了残兵,赶走了亲信部下,自己孤身一人入上京城投降,次日头颅就被挂在了上京城城门之上。
此中的血泪虽令人动容,对张三来说到底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且当今皇帝虽然窝窝囊囊地把地让出去了,这几年派新的将领出征也一点点收复回来,边境虽不比邑王驻守时安定,可百姓日子过得还凑合,远不至于到揭竿起义的地步。
而且,你就算要起义,好歹也得有个正经名头吧?邑王有皇室血统,谢沙又没有。他估计也知道,所以一直不为谋反,纯为报复。
但这几年他好像在和其他旧部密谋一件大事,火药也是前年开始再准备起来的,前前后后已经攒了有一年的存量,看样他真打算要出手了。 ↑返回顶部↑
“你能带他先离开这吗?”
夏照影问:“你要留下一个人面对他?”
“不行!”温娇娇简直快吓死了,“要真是邑王残党,他肯定带了很多人,说不定还随身揣着火药,太危险了!我说什么都不会让你留下!”
他说着就红了眼眶,温娇娇太了解李桥了,她决定的事绝不会被劝服,只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她已经下定了决心,所以他才害怕,怕李桥真的让他走。
“姑姑你答应过我的,绝不会再扔下我,你答应过我的!!”
李桥扯了个笑,“我什么时候说要扔你了,只是暂时避一避,等结束了我去接你。”
温娇娇哭着死死地抓着李桥的手不放开,豆大的泪珠子一个劲地往地上砸,“你要是不走,我也不走,我留下来陪你。”
李桥叹了口气,一如往常抬手摸了摸他的脑袋,就在温娇娇以为李桥终于被自己说动之际,后颈猝不及防挨了一下,两眼一黑便晕了过去。
李桥一把拦住他软下来的腰,打横抱起来走到夏照影面前,平静道:“我能相信你,对吧?”
夏照影接过温娇娇抗在了自己肩膀上,用力点点头,眼中闪烁的光显得她更兴奋了:
“当然,偶像。”
第41章 调兔离虎 太惹眼了,这不,就被他抓到……
张三是今年才加入反叛军的新人, 遵循父亲的遗志,决心追随邑王旧部谢沙。
反叛军里的大哥们基本都是邑王府旧人,像他这样后来加入的年轻人, 有的如他一样父亲曾追随邑王, 有的单纯听了关于邑王在民间的故事心潮澎湃,决定以一腔热血慰藉邑王英魂。
张三还略有不同,他对邑王并不热衷,是父亲临死之前拉着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连你不去我就做鬼来找你这种话都说出来了, 他做儿子的能不遂了这最后的遗愿吗?
不过他心里盘算着在反叛军里混个两三年就偷偷溜走, 老婆孩子热炕头,回家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去,毕竟当反叛军的日子实在无聊。
反叛军, 听着挺牛逼,实际上没什么仗好打,除了潜伏在上京城周围观察报信, 就是去各地的火药作坊监工。没军饷没粮食了就组织组织去烧杀抢掠一下, 但官府的兵一来他们就跑, 在张三眼里和土匪区别不大。
不过这话新人从不敢对邑王府旧人老大哥们讲,在首领谢沙面前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他们那群真的跟着邑王出生入死过的人身上都带着一种气质,一种非常沉重的戾气。他们将现在的困苦当作卧薪尝胆韬光养晦, 早晚有一天势必要加倍奉还。
谢沙更甚。
张三隐约能理解, 听说邑王在世时, 这群人跟着邑王南征北战平定边境,好不容易班师回朝却被皇帝疑心邑王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邑王又不是个任人揉捏的柿子,既然皇帝已经怀疑他意图谋逆, 左右都是一死,不如坐实了这罪名,也不算冤枉。
于是振臂一呼,万千将士追随,邑王的军队所到之处纷纷倒戈,京中皇帝一看邑王已成大势,竟不惜割地同外敌联手,前有官兵后有蛮夷,邑王夹在中间腹背受敌。他守了一辈子的边境,被皇帝拱手让给敌国,就为了弄死他一人。
邑王就地遣散了残兵,赶走了亲信部下,自己孤身一人入上京城投降,次日头颅就被挂在了上京城城门之上。
此中的血泪虽令人动容,对张三来说到底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且当今皇帝虽然窝窝囊囊地把地让出去了,这几年派新的将领出征也一点点收复回来,边境虽不比邑王驻守时安定,可百姓日子过得还凑合,远不至于到揭竿起义的地步。
而且,你就算要起义,好歹也得有个正经名头吧?邑王有皇室血统,谢沙又没有。他估计也知道,所以一直不为谋反,纯为报复。
但这几年他好像在和其他旧部密谋一件大事,火药也是前年开始再准备起来的,前前后后已经攒了有一年的存量,看样他真打算要出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