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1 / 2)
京中上下为之噤声,尤其是那些同样因新政利益受损、或是对皇后怀有怨怼的宗室勋贵,更是人人自危,生怕这把火下一刻就烧到自己头上。
皇后娘娘虽未株连九族,但其手段之狠辣,反应之迅速,足以让所有人胆寒。她甚至没有大张旗鼓地深究,只精准地剁掉了伸出来的那只手,但其警告意味,已昭然若揭。
坤宁宫内,李凤遥听着闻溪回禀安昌伯府查抄的初步结果,果然,除了搜出一些与外界往来、抱怨新政的书信外,并未找到直接指向某位亲王的铁证。一切痕迹都在指向安昌伯世子这个自作聪明的蠢货。
“意料之中。”李凤遥淡淡道,“那些藏在阴沟里的老鼠,比我们想的要谨慎。”
她沉吟片刻,“闻溪,去将内阁呈上来的那封关于‘重申宗室仪轨、厘清爵位承继’的奏本找出来。”
闻溪很快将奏本找出奉上,这原本是礼部按惯例提请规范宗室行为的普通公文,并无太多新意。
李凤遥拿起朱笔,在那奏本上缓缓批阅。她并未增添太多内容,只在那关于爵位承继的条款旁,加了一句看似不经意却石破天惊的批示:
「太祖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着诸藩王、郡王日后子嗣袭爵,无论嫡庶,皆可请封,然爵位递减一等,恩泽均沾,以示天家仁厚,亦免子孙繁多,朝廷供养维艰。具体细则,着礼部、宗人府详议后奏来。」
这看似温和的恩泽均沾,实则是一把温柔却致命的刀——推恩令。
一旦实行,庞大的宗室集团中,除了极少数嫡系长支还能维持较高爵位,绝大多数宗室子弟都将沦为中低阶爵位甚至平民。
这将从根本上瓦解藩王势力,使其再也无法形成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同时,也将极大减轻朝廷供养宗室的财政负担。
“将此批红发回内阁和礼部。”李凤遥将奏本递给闻溪,语气平静无波,“告诉杨先生他们,此乃陛下与本宫体恤宗亲、为朝廷长远计之意,让他们仔细议一议,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闻溪双手接过奏本,心中凛然。他深知这一纸批红将在朝堂和宗室中掀起何等巨大的波澜!这已不再是报复,而是釜底抽薪的计!皇后娘娘这是借着安昌伯府作乱由头,要彻底解决宗室尾大不掉的问题了!
“是,娘娘!”闻溪压下心中震动,躬身领命。他知道,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一次,皇后娘娘手握大义名分和绝对的实力,那些宗室亲王们,的好日子,恐怕真的到头了。
——
内阁值房内,杨廷和与几位阁老传阅着那份由坤宁宫发回,带着皇后朱批的奏本,一时间房内落针可闻,只有沉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几位老臣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凝重。
皇后这一笔推恩令,看似恩泽广布,实则是要刨断大明宗室的根啊!
“这…娘娘此举,是否太过…急进了?”毛纪捻着胡须,声音干涩,“宗室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大刀阔斧,恐引剧烈反弹,于朝局稳定不利啊!”
另一位阁老也忧心忡忡:“是啊,如今娘娘身怀六甲,正宜静养,此时推行此法,若宗室群起闹事,惊扰凤体,如何是好?”
杨廷和沉默地看着那朱批,皇后的字迹清隽却力透纸背。安昌伯府刚倒,皇后便抛出此策,是警告?是清算的开始?还是真的只为朝廷长远计?
他想起皇后推行新政的雷厉风行和如今朝野暗流涌动的局势。
良久,他缓缓开口,此事异常的清醒,不论皇后想干什么,但这事对大明是有好处的,大明养不起这么多猪了。
刀落在士大夫身上,他可能也会有点疼,但落在宗室身上,他是感受不到的,他立刻赞同。
“娘娘此议,并非无的放矢。宗室岁禄,已占朝廷岁入几何?诸位心中应有数。各地藩王,虽经削藩,然兼并土地、隐匿田亩、欺压百姓之事,又何曾少过?长此以往,非朝廷之福。”
他目光扫过同僚:“至于反弹,安昌伯世子谋害皇嗣,大逆不道,其罪当诛九族!娘娘仁德,只罪其一府,已是宽宥。如今娘娘不过是借此事,重申礼法,广布恩泽,使太祖子孙皆沐皇恩,有何不妥?谁敢闹事,便是对娘娘推恩之德心存怨望,其心可诛!”
几位阁老闻言,神色变幻不定。杨廷和的话点醒了他们,皇后并非无故生事,而是手握安昌伯府这张牌,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反对推恩令,就是反对皇恩浩荡,就是心里有鬼!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毛纪叹了口气,“只是这细则,该如何拟定,方能既体现天恩,又平稳推行?”
杨廷和办起事来也是很靠谱的,他是个能臣。“细则自然要详议。爵位递减之幅度,恩赏田亩之多寡,皆可商榷。但大方向,必须按娘娘的批示来办。礼部、宗人府那边,老夫亲自去谈。”
他拿起那份奏本,语气斩钉截铁:“此事,关乎国本,关乎朝廷未来百年气运,更是陛下与娘娘的圣意。我等身为臣子,自当竭力办妥。” ↑返回顶部↑
皇后娘娘虽未株连九族,但其手段之狠辣,反应之迅速,足以让所有人胆寒。她甚至没有大张旗鼓地深究,只精准地剁掉了伸出来的那只手,但其警告意味,已昭然若揭。
坤宁宫内,李凤遥听着闻溪回禀安昌伯府查抄的初步结果,果然,除了搜出一些与外界往来、抱怨新政的书信外,并未找到直接指向某位亲王的铁证。一切痕迹都在指向安昌伯世子这个自作聪明的蠢货。
“意料之中。”李凤遥淡淡道,“那些藏在阴沟里的老鼠,比我们想的要谨慎。”
她沉吟片刻,“闻溪,去将内阁呈上来的那封关于‘重申宗室仪轨、厘清爵位承继’的奏本找出来。”
闻溪很快将奏本找出奉上,这原本是礼部按惯例提请规范宗室行为的普通公文,并无太多新意。
李凤遥拿起朱笔,在那奏本上缓缓批阅。她并未增添太多内容,只在那关于爵位承继的条款旁,加了一句看似不经意却石破天惊的批示:
「太祖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着诸藩王、郡王日后子嗣袭爵,无论嫡庶,皆可请封,然爵位递减一等,恩泽均沾,以示天家仁厚,亦免子孙繁多,朝廷供养维艰。具体细则,着礼部、宗人府详议后奏来。」
这看似温和的恩泽均沾,实则是一把温柔却致命的刀——推恩令。
一旦实行,庞大的宗室集团中,除了极少数嫡系长支还能维持较高爵位,绝大多数宗室子弟都将沦为中低阶爵位甚至平民。
这将从根本上瓦解藩王势力,使其再也无法形成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同时,也将极大减轻朝廷供养宗室的财政负担。
“将此批红发回内阁和礼部。”李凤遥将奏本递给闻溪,语气平静无波,“告诉杨先生他们,此乃陛下与本宫体恤宗亲、为朝廷长远计之意,让他们仔细议一议,尽快拿出个章程来。”
闻溪双手接过奏本,心中凛然。他深知这一纸批红将在朝堂和宗室中掀起何等巨大的波澜!这已不再是报复,而是釜底抽薪的计!皇后娘娘这是借着安昌伯府作乱由头,要彻底解决宗室尾大不掉的问题了!
“是,娘娘!”闻溪压下心中震动,躬身领命。他知道,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一次,皇后娘娘手握大义名分和绝对的实力,那些宗室亲王们,的好日子,恐怕真的到头了。
——
内阁值房内,杨廷和与几位阁老传阅着那份由坤宁宫发回,带着皇后朱批的奏本,一时间房内落针可闻,只有沉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
几位老臣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凝重。
皇后这一笔推恩令,看似恩泽广布,实则是要刨断大明宗室的根啊!
“这…娘娘此举,是否太过…急进了?”毛纪捻着胡须,声音干涩,“宗室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大刀阔斧,恐引剧烈反弹,于朝局稳定不利啊!”
另一位阁老也忧心忡忡:“是啊,如今娘娘身怀六甲,正宜静养,此时推行此法,若宗室群起闹事,惊扰凤体,如何是好?”
杨廷和沉默地看着那朱批,皇后的字迹清隽却力透纸背。安昌伯府刚倒,皇后便抛出此策,是警告?是清算的开始?还是真的只为朝廷长远计?
他想起皇后推行新政的雷厉风行和如今朝野暗流涌动的局势。
良久,他缓缓开口,此事异常的清醒,不论皇后想干什么,但这事对大明是有好处的,大明养不起这么多猪了。
刀落在士大夫身上,他可能也会有点疼,但落在宗室身上,他是感受不到的,他立刻赞同。
“娘娘此议,并非无的放矢。宗室岁禄,已占朝廷岁入几何?诸位心中应有数。各地藩王,虽经削藩,然兼并土地、隐匿田亩、欺压百姓之事,又何曾少过?长此以往,非朝廷之福。”
他目光扫过同僚:“至于反弹,安昌伯世子谋害皇嗣,大逆不道,其罪当诛九族!娘娘仁德,只罪其一府,已是宽宥。如今娘娘不过是借此事,重申礼法,广布恩泽,使太祖子孙皆沐皇恩,有何不妥?谁敢闹事,便是对娘娘推恩之德心存怨望,其心可诛!”
几位阁老闻言,神色变幻不定。杨廷和的话点醒了他们,皇后并非无故生事,而是手握安昌伯府这张牌,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反对推恩令,就是反对皇恩浩荡,就是心里有鬼!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毛纪叹了口气,“只是这细则,该如何拟定,方能既体现天恩,又平稳推行?”
杨廷和办起事来也是很靠谱的,他是个能臣。“细则自然要详议。爵位递减之幅度,恩赏田亩之多寡,皆可商榷。但大方向,必须按娘娘的批示来办。礼部、宗人府那边,老夫亲自去谈。”
他拿起那份奏本,语气斩钉截铁:“此事,关乎国本,关乎朝廷未来百年气运,更是陛下与娘娘的圣意。我等身为臣子,自当竭力办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