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2 / 3)
“不用了,我不住家里,上客栈住一宿就好,明日就要回京了。”闵悉拒绝了他的好意,“对了,夫子在这里教了几年书?”
杨夫子说:“两年了。”
“街上的孩子来上学的多吗?”
“不算多,也就十几个吧。大部分都没上学。”
“我每年都往家塾寄了些钱回来,资助孩子们上学,怎么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来上学?”
杨夫子叹息:“先生的心意是好的,可读书就算不用束脩费,也需要笔墨纸砚,还需要买书,这些所费皆颇昂贵,许多家庭负担不起。半大的孩子还能帮家里做点事,很多人家觉得读书不合算,就不送孩子来上学。”
闵悉了然:“多谢夫子告知。”
杨夫子摆摆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倒是要感谢先生高义,愿意资助孩子们上学。”
“也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闵悉跟杨夫子了解了一下学塾的情况,这才告辞去找族老,族中人得知他回来,恨不能敲锣打鼓昭告天下,很快,近的远的族亲们都来了,左邻右舍也都来了,把族老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寒暄过后,族长说:“九郎,你没考中进士,在京城生活成本高,不如回老家来,你名下也有些田契,足够你继续读书考进士了。”
闵悉惊讶道:“我名下怎会有田契?”
“都是你上次考举人时,那些富户大家送的,我帮你登记在你名下了,每年的产出我们也帮你收着,折成银子在我那放着。”族长说。
闵悉无奈叹息:“我当时不是说了,那些东西都帮我退回去吗?”
“退了,人家不要啊,说是哪有送出去的东西还收回去的,觉得没面子,死活不收回,我们几个老东西商量,就替你收下了。”族长说。
“那族长把当初是谁送的那些田契都给我看看吧,告诉我都是谁送的。”闵悉打算把所收之礼等价还回去。
族长很快就把田契拿来给闵悉看,闵悉看了看,竟有二三十亩地,虽然不算多,但一年的收成起码也有二三十两银子。
闵悉看完,说:“这些田既然归在我名下了,那田亩所得,就全拿来办学吧。 我听闻镇上有许多人家嫌弃书本和纸墨笔砚太贵,不愿意送孩子上学。以后学塾尽量提供一些书本和纸墨笔砚,劝更多的孩子来上学,不光是男娃,女娃也可以上学。”
族长有些犯难地看着闵悉:“九郎,你确定要这么做?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
闵悉说:“你们计算一下,镇上适龄的上学的孩子有多少。一年读书的花费要多少。我看看大致需要多少钱,我能负担得起多少。”
族长看着他:“你就算有钱,可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你不顾自己家了?”
“我自己家能顾得过来的。我如今在鸿胪寺谋了个官职,也在京城做了些生意,一年还是有些进项的。”闵悉说。
他自己在京城的店铺一年也能赚个几百两,加上云霁给他的分红,每年几千两的入账还是有的,他又不需要养孩子,捣鼓自行车那些玩意儿主要是云霁掏钱的,自己花费属实有限,挣的钱就在那放着,一年拿出几百两来办学,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压力。
族长问他:“你做官了?”
“是的。皇帝陛下赐的官。”
“几品?”
“一个小官,八品。”
族长说:“八品是低了点,不过是皇帝钦赐的,那应该是很看重你,将来肯定很有前途。”在普通百姓心中,做官至少也得是七品县令,低于这个品阶的,都不算正经官。
闵悉笑道:“也说不上什么前途。鸿胪寺是专门负责同番邦打交道的,因为我在欧罗巴待了数年,会一些番邦语言,去鸿胪寺正好能派上用场。”
族里几个长辈面面相觑,这官听起来好像没多大用处,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好呢? ↑返回顶部↑
杨夫子说:“两年了。”
“街上的孩子来上学的多吗?”
“不算多,也就十几个吧。大部分都没上学。”
“我每年都往家塾寄了些钱回来,资助孩子们上学,怎么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来上学?”
杨夫子叹息:“先生的心意是好的,可读书就算不用束脩费,也需要笔墨纸砚,还需要买书,这些所费皆颇昂贵,许多家庭负担不起。半大的孩子还能帮家里做点事,很多人家觉得读书不合算,就不送孩子来上学。”
闵悉了然:“多谢夫子告知。”
杨夫子摆摆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倒是要感谢先生高义,愿意资助孩子们上学。”
“也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闵悉跟杨夫子了解了一下学塾的情况,这才告辞去找族老,族中人得知他回来,恨不能敲锣打鼓昭告天下,很快,近的远的族亲们都来了,左邻右舍也都来了,把族老的家围得水泄不通。
寒暄过后,族长说:“九郎,你没考中进士,在京城生活成本高,不如回老家来,你名下也有些田契,足够你继续读书考进士了。”
闵悉惊讶道:“我名下怎会有田契?”
“都是你上次考举人时,那些富户大家送的,我帮你登记在你名下了,每年的产出我们也帮你收着,折成银子在我那放着。”族长说。
闵悉无奈叹息:“我当时不是说了,那些东西都帮我退回去吗?”
“退了,人家不要啊,说是哪有送出去的东西还收回去的,觉得没面子,死活不收回,我们几个老东西商量,就替你收下了。”族长说。
“那族长把当初是谁送的那些田契都给我看看吧,告诉我都是谁送的。”闵悉打算把所收之礼等价还回去。
族长很快就把田契拿来给闵悉看,闵悉看了看,竟有二三十亩地,虽然不算多,但一年的收成起码也有二三十两银子。
闵悉看完,说:“这些田既然归在我名下了,那田亩所得,就全拿来办学吧。 我听闻镇上有许多人家嫌弃书本和纸墨笔砚太贵,不愿意送孩子上学。以后学塾尽量提供一些书本和纸墨笔砚,劝更多的孩子来上学,不光是男娃,女娃也可以上学。”
族长有些犯难地看着闵悉:“九郎,你确定要这么做?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啊。”
闵悉说:“你们计算一下,镇上适龄的上学的孩子有多少。一年读书的花费要多少。我看看大致需要多少钱,我能负担得起多少。”
族长看着他:“你就算有钱,可也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你不顾自己家了?”
“我自己家能顾得过来的。我如今在鸿胪寺谋了个官职,也在京城做了些生意,一年还是有些进项的。”闵悉说。
他自己在京城的店铺一年也能赚个几百两,加上云霁给他的分红,每年几千两的入账还是有的,他又不需要养孩子,捣鼓自行车那些玩意儿主要是云霁掏钱的,自己花费属实有限,挣的钱就在那放着,一年拿出几百两来办学,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压力。
族长问他:“你做官了?”
“是的。皇帝陛下赐的官。”
“几品?”
“一个小官,八品。”
族长说:“八品是低了点,不过是皇帝钦赐的,那应该是很看重你,将来肯定很有前途。”在普通百姓心中,做官至少也得是七品县令,低于这个品阶的,都不算正经官。
闵悉笑道:“也说不上什么前途。鸿胪寺是专门负责同番邦打交道的,因为我在欧罗巴待了数年,会一些番邦语言,去鸿胪寺正好能派上用场。”
族里几个长辈面面相觑,这官听起来好像没多大用处,到底是好事还是不好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