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曾经的曾经,他们那样亲密无间,那样短暂又那样热烈的拥抱缠绵,那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刻骨铭心,无论过去多少年,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触碰,就能唤起所有尘封的回忆,多么可怜,又多么可悲。
  林夏强忍着心头的异样,抽回手臂,勉强说:
  “不用了,我坐地铁就可以了,你喝酒了吧?快回去吧。”
  离得近了,她能嗅到他呼吸间喷薄出的陌生酒气,和衣领间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肥皂香,如此矛盾。
  他伸出的手僵在半空,许久后才缓缓放下,几不可察的一声轻叹响起,
  “夏夏,我们可不可以找时间谈一谈?或者至少,把你的联系方式留给我......”
  这些年他们确实失去所有联系了。
  在一起的那些年,大家手机里还没有微信;林夏的旧q,q号很早就被盗了;2013年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关闭了msn软件,好友列表与聊天记录荡然无存;从北京到深圳,为了省钱和方便林夏迫不得已更换了电话卡。至此,他们之间所有的联系都不复存在了。
  如同雨滴落入海洋,雪消融进泥土,一切悄无声息,了无痕迹。
  林夏想说,他们没什么好谈的,也没什么联系的必要了,她还想说,他们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各行各路难道不好,为什么要再互相纠缠?
  可这些带着情绪的,幼稚不成熟的话终究是没能说出口,她给了他一个莫能两可的最完美答案:
  “今天我加班很累了,下次有机会的吧。”
  成年人的下次,就是后会无期,这是社交场合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
  于是这次重逢就这样结束了,林夏径自离去,走出得每一步都格外镇定。
  她知道背后那个人的目光一路追随在她身上,可她拼命在心里告诉自己,林夏,你做的很好,往前走,别回头。
  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都回不了头了。
  ......
  这一天晚上,林夏失眠了。
  倒也不一定是为了某人某事,她常常失眠,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昼夜颠倒,这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
  第二天是周六,林夏一口气睡到了11点,起床后一边打着哈欠用面包机烤吐司,一边泡咖啡,然后还要一边回复曲娜一大早给她手机里发来的一大堆信息,脑子稍微有些不够用。
  曲娜是清美林夏的研究生同学,目前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两人上学的时候就关系不错,现在也会偶尔见面,出门约饭。
  北上广深,北京生活太艰难,上海排外严重,广州大厂比较少,相比之下,深圳包容多元,比较适合年轻毕业生,最终成为了林夏的选择。其他人和她想法类似,所以同城内林夏清美的同学还真不少。来这边几年,她虽然也认识了其他朋友,但平常最主要的社交圈子还是这些人。
  曲娜单休,只有今天放假,她想约林夏去艺术馆看展。林夏本来不想去,深圳这边确实够发达够繁华,但艺术文化气息就照北京差一些,起初她也去过几次,次次都是噱头有余,内涵不足,久而久之也就懒得出门了。但曲娜说最近艺术馆有一个西斯莱的特展,林夏有些心动,于是就答应了。
  她住南山,曲娜住罗湖,两人一东一西,在艺术馆地铁站汇合。
  西斯莱是林夏接触的第一位印象派画家,林夏很喜欢西斯莱的笔触和色彩,当时学习色彩的时候,看着他的画总是很宁静祥和,让林夏也对欧洲小镇产生了一种向往。
  可能因为根本没报希望,所以也没失望,展览办得比林夏预料的好上不少,虽然票价不菲,但看到了很多真迹,布展也很高级。不得不承认,深圳虽然历史文化稍显浅薄,但人家有钱,大把钞票砸下去,或租或借,总能装点起门面。
  而曲娜更想看的是馆中另一个展,当代百幅书画名家展,她本科是北师大书法专业的,对每一位书画家都如数家珍,一边走一边对林夏详细讲解着,风格,生平,绯闻八卦,比馆里的讲解员都要专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在后面跟着听,转眼就拉起了一小队人,像导游似的。
  林夏对书法国画没研究,也没什么兴趣,也许是小的时候被逼着练字留下的童年阴影,只是可有可无的跟在曲娜身后转。直到走到展厅快结束的时候,她来到了一面展墙前,看到上面介绍的人是纪松亭。
  纪松亭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古典文献学家、文物收藏家,在世时曾任北师大教授,中国书画协会副主席,一生教人无数,桃李满天下,最出名有四位弟子,也在书画界人尽皆知。四位弟子其中有两位已经身故,一位在零几年就英年早逝,另一位是前些年去世的,展板上一笔带过他的生平,在名字后面写着生卒年份:
  林海生(1945年-2012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