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1 / 3)
卫若兰招呼两人喝汤,一边道:“如今外头纵有呼救,我们也难再出力了。各位趁机休息,明日白天才是关头。”
全城百姓的生死,皆悬于今夜。熬到破晓,或逃离京师,或躲入坚墙,才有一线生机。
曹睢和师景辉彻夜不眠,踩着拂晓的朦胧天色急进宫。
张才良接报时,尸群已冲破数处坊巷。宫墙高耸,皇城依旧森严,仿佛与昨夜京中尸潮无关。
除了闯王身边的亲信,宫中众人毫无所觉。
“陛下!”师景辉满面焦急,“府衙一早探至城南,守关士卒并非尸患所噬,而是刀枪所伤!定有人故意借尸患乱我军心!”
张才良眉心紧蹙,昨夜已气火攻心,头疼如裂,只靠太医针药才稍得清明。
他用手支额,不让人看出自己的倦色,只冷声吩咐:“天明之后,活尸多归寂静。传令全城,士卒务必逐坊搜剿,不得懈怠。”
师景辉迟疑半晌,仍忍不住问:“陛下,昨夜伤者极众……可要如何处置?”
这句话沉甸甸坠在殿中空气里。死人自是火化,但伤者,却是人命。若不管,入夜后必成祸患。若跟以往一般杀之,又如何与百姓解释?
曹睢遂躬身上前,便道:“陛下,尸患蔓延如火。死者须立刻焚化,伤者……臣请悉数处死,以免夜来再成灭顶之祸!”
师景辉心胆俱寒。话虽残忍,却是唯一能堵口的方策。然而他们已非昔日草莽,而是问鼎之君与执政之臣。
谁敢开口做这般决定呢?谁又敢背负这个骂名呢?
殿中气氛凝如寒铁。
张才良不语,曹睢又重重叩首:“陛下,京中若再添尸变,今夜将成万民炼狱!臣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亦不能陛下为此犹疑。为大局计,望陛下明断!”
师景辉见身边的幕僚都陆续跪下,自己也后知后觉地下跪。
殿中鸦雀无声,只听张才良一声长叹。眼看上演的又是一场“群臣苦劝、君王不得已”的戏码,僵局难解。
师景辉忽然开口:“陛下,不若将城中伤者尽数运出京城,甚至……”他顿了顿,目光闪烁,“未免有人隐瞒不报,索性将流民也一并送出城去。”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低声哗然。
见张才良神色稍缓,有人附和:“京中流民本就要待春时离京返乡耕作,不如提前遣散……”
“不可!”立刻有人反驳,“此番大雪封城千里,叫他们离京,岂非逼他们冻毙郊外?陛下仁厚,不能为躲尸患,却要他们冻毙京郊。”
另一人冷声道:“还是依曹公之策,处置受伤之人,留其余百姓在京,这才是两全之法。”
“何来两全?”又有人反驳,“杀伤者可不是屠死尸,是真真切切的活人!京中百姓如何看待朝廷?!”
争执声此起彼伏,直至殿门外微光初亮,张才良头痛欲裂,猛地拍案起身,殿内登时静寂如死。
他冷冷道:“去偏殿吵!吵完了,直报结论!”
师景辉见众人渐多附和自己,心头微定,上前一步奏道:“陛下,先前城南尸乱,便是因我等迟疑不决,才埋下祸根。”
张才良抬眼,扫了一旁的曹睢,见他神情冷峻,不置可否,便反问:“既如此,你可有地方安置百姓?”
“无。”
师景辉坦言,却立即作揖续道:“然则京郊尚有多处村落,一日脚程可至。况且京中大户捐于官府的粮米薪柴尚丰,可由朝廷布施,赐与出城百姓。对外只需宣称,待京中尸患平息,便再开城门迎百姓返城过冬。”
此言一出,不少人频频点头,低声赞同。 ↑返回顶部↑
全城百姓的生死,皆悬于今夜。熬到破晓,或逃离京师,或躲入坚墙,才有一线生机。
曹睢和师景辉彻夜不眠,踩着拂晓的朦胧天色急进宫。
张才良接报时,尸群已冲破数处坊巷。宫墙高耸,皇城依旧森严,仿佛与昨夜京中尸潮无关。
除了闯王身边的亲信,宫中众人毫无所觉。
“陛下!”师景辉满面焦急,“府衙一早探至城南,守关士卒并非尸患所噬,而是刀枪所伤!定有人故意借尸患乱我军心!”
张才良眉心紧蹙,昨夜已气火攻心,头疼如裂,只靠太医针药才稍得清明。
他用手支额,不让人看出自己的倦色,只冷声吩咐:“天明之后,活尸多归寂静。传令全城,士卒务必逐坊搜剿,不得懈怠。”
师景辉迟疑半晌,仍忍不住问:“陛下,昨夜伤者极众……可要如何处置?”
这句话沉甸甸坠在殿中空气里。死人自是火化,但伤者,却是人命。若不管,入夜后必成祸患。若跟以往一般杀之,又如何与百姓解释?
曹睢遂躬身上前,便道:“陛下,尸患蔓延如火。死者须立刻焚化,伤者……臣请悉数处死,以免夜来再成灭顶之祸!”
师景辉心胆俱寒。话虽残忍,却是唯一能堵口的方策。然而他们已非昔日草莽,而是问鼎之君与执政之臣。
谁敢开口做这般决定呢?谁又敢背负这个骂名呢?
殿中气氛凝如寒铁。
张才良不语,曹睢又重重叩首:“陛下,京中若再添尸变,今夜将成万民炼狱!臣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亦不能陛下为此犹疑。为大局计,望陛下明断!”
师景辉见身边的幕僚都陆续跪下,自己也后知后觉地下跪。
殿中鸦雀无声,只听张才良一声长叹。眼看上演的又是一场“群臣苦劝、君王不得已”的戏码,僵局难解。
师景辉忽然开口:“陛下,不若将城中伤者尽数运出京城,甚至……”他顿了顿,目光闪烁,“未免有人隐瞒不报,索性将流民也一并送出城去。”
此言一出,殿内众人低声哗然。
见张才良神色稍缓,有人附和:“京中流民本就要待春时离京返乡耕作,不如提前遣散……”
“不可!”立刻有人反驳,“此番大雪封城千里,叫他们离京,岂非逼他们冻毙郊外?陛下仁厚,不能为躲尸患,却要他们冻毙京郊。”
另一人冷声道:“还是依曹公之策,处置受伤之人,留其余百姓在京,这才是两全之法。”
“何来两全?”又有人反驳,“杀伤者可不是屠死尸,是真真切切的活人!京中百姓如何看待朝廷?!”
争执声此起彼伏,直至殿门外微光初亮,张才良头痛欲裂,猛地拍案起身,殿内登时静寂如死。
他冷冷道:“去偏殿吵!吵完了,直报结论!”
师景辉见众人渐多附和自己,心头微定,上前一步奏道:“陛下,先前城南尸乱,便是因我等迟疑不决,才埋下祸根。”
张才良抬眼,扫了一旁的曹睢,见他神情冷峻,不置可否,便反问:“既如此,你可有地方安置百姓?”
“无。”
师景辉坦言,却立即作揖续道:“然则京郊尚有多处村落,一日脚程可至。况且京中大户捐于官府的粮米薪柴尚丰,可由朝廷布施,赐与出城百姓。对外只需宣称,待京中尸患平息,便再开城门迎百姓返城过冬。”
此言一出,不少人频频点头,低声赞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