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2 / 3)
虽然皇家也不乏平易近人的王子皇孙,但景逸郡主在外的名声可不是这种人。
那现在你可能与郡主见上一面?帮我带封信给她。谢云韶问。
阿姐,你为何要联系郡主呢?谢灵歆紧锁眉头,告诉了谢云韶自己的疑虑。
闻言谢云韶沉吟片刻,改口道:你还是寻个由头去一次,就说感谢她素日对你的照拂,我欲登门道谢。
那名册上,景逸郡主是个很关键的角色。李皓棠诸多朋羽都与她有所交集,联想到他们离京时郡主送来的信,只怕这个李皓棠堂姐是他暗线里很重要的一环,谢云韶无论如何也要与她先见见面。
谢灵歆应声去了,谢云韶在心里将这些事情梳理了一通,随即便有些撑不住了。
长途赶路一路颠簸,回来后又紧绷着弦应付皇帝,这会儿是如何也撑不住了。
谢云韶歪头倚着椅背,就这么睡了过去,直到阿念过来叫醒她,说是谢文涛回来了。
第六十六章
谢府的书房如旧, 阳光透过朱漆窗扉,照亮了紫檀书桌上沉水香燃起的烟雾袅袅,一切都是这样的熟悉。可是书案后的谢文涛却双鬓带霜, 眉宇间也多了一分疲惫。
父亲。
谢文涛却明显衰老了许多,看得谢云韶鼻子一酸。
她在燕州的这些日子,朝中局势动荡不定。储君之位空悬, 派系纷争多变。谢文涛身为谢家家主, 在京城也是压力不小。谢家人丁兴旺, 旁支子弟众多, 往昔政堂上的助力,如今却是掣肘决策的负累,众人各执己见, 两歧遂分。谢文涛仅仅为了谢氏的政见一致便费力不已。
可仅有的几封家信里, 谢文涛也没有多提这些。但父女一见面,哪里会看不出来他的辛苦呢。
谢文涛倒是安心地一笑,虽然谢云韶面上仍带倦色,但他看得出来, 谢云韶在燕云过的应该还算不错。
眼见谢云韶红了眼睛,谢文涛笑笑, 摸摸女儿的头安慰道:别难过, 你们回来了, 朝廷也就快安宁下来了。
李皓棠虽遭废离京, 但这两年里京城朝廷上却从来没有断过他的消息。燕云迎战北狄, 巧兵奇袭, 连收三城, 频传捷报;羌人归顺, 朝堂争论, 最后还是定下由燕王府代朝廷收受;重整西北大营,出兵直发北狄王庭,驱之延山之北,西北重回百年前的边境线。
此番种种,令人折服。
故而,虽然不断有人奏本皇帝再立储君,但东宫之位却一直空悬,迟迟无法定下。
在储君的人选上,众臣百官自有私心站队,但皇帝也有自己的思量,此间最沉不住气的,便是五皇子李鸿熙。
眼看李皓棠在燕云战功连连,李鸿熙如坐针毡,趁着皇帝犯旧疾的机会起了歪心思。
而皇帝也已对李鸿熙大失所望,便半真半假地养起了病,暂令李鸿熙监国,假借他之手来打压世家大族。
如此说来,陛下的病症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谢云韶若有所思,心中已然有了一个不好的猜测。
谢文涛直接点出了她的猜想:恐怕陛下是下定了主意,要再立储燕王。
谢云韶眉头紧锁:如此一来,谢府便危险了。
皇帝不喜李皓棠,原因在于其母族势力过盛,对这个儿子他倒是未有太多不满。如今李皓棠赫赫战功与李鸿熙的算计相比,高下立判。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李皓棠才是最合适的储君。
这两年下来,借着李鸿熙的手,陈皇后家族势力也被消耗得奄奄一息,空余个世家大族的架子供人瞻仰。
皇帝登基二十余年,多受世家牵制掣肘之苦。他若打定主意恢复李皓棠的太子之位,那么太子妃就绝不会让同样是世家女的谢云韶来做。正巧二人当初并未成礼,皇帝怕是要找谢云韶麻烦,来针对谢家了。
是陛下让你回谢府的?谢文涛听到谢云韶回家的消息便从政事堂赶回来了,你进宫后陛下问了哪些事情?
陛下详问了赵文虞之事,又提到了之前燕云羌人互市。谢云韶提起这些难免有些不安。 ↑返回顶部↑
那现在你可能与郡主见上一面?帮我带封信给她。谢云韶问。
阿姐,你为何要联系郡主呢?谢灵歆紧锁眉头,告诉了谢云韶自己的疑虑。
闻言谢云韶沉吟片刻,改口道:你还是寻个由头去一次,就说感谢她素日对你的照拂,我欲登门道谢。
那名册上,景逸郡主是个很关键的角色。李皓棠诸多朋羽都与她有所交集,联想到他们离京时郡主送来的信,只怕这个李皓棠堂姐是他暗线里很重要的一环,谢云韶无论如何也要与她先见见面。
谢灵歆应声去了,谢云韶在心里将这些事情梳理了一通,随即便有些撑不住了。
长途赶路一路颠簸,回来后又紧绷着弦应付皇帝,这会儿是如何也撑不住了。
谢云韶歪头倚着椅背,就这么睡了过去,直到阿念过来叫醒她,说是谢文涛回来了。
第六十六章
谢府的书房如旧, 阳光透过朱漆窗扉,照亮了紫檀书桌上沉水香燃起的烟雾袅袅,一切都是这样的熟悉。可是书案后的谢文涛却双鬓带霜, 眉宇间也多了一分疲惫。
父亲。
谢文涛却明显衰老了许多,看得谢云韶鼻子一酸。
她在燕州的这些日子,朝中局势动荡不定。储君之位空悬, 派系纷争多变。谢文涛身为谢家家主, 在京城也是压力不小。谢家人丁兴旺, 旁支子弟众多, 往昔政堂上的助力,如今却是掣肘决策的负累,众人各执己见, 两歧遂分。谢文涛仅仅为了谢氏的政见一致便费力不已。
可仅有的几封家信里, 谢文涛也没有多提这些。但父女一见面,哪里会看不出来他的辛苦呢。
谢文涛倒是安心地一笑,虽然谢云韶面上仍带倦色,但他看得出来, 谢云韶在燕云过的应该还算不错。
眼见谢云韶红了眼睛,谢文涛笑笑, 摸摸女儿的头安慰道:别难过, 你们回来了, 朝廷也就快安宁下来了。
李皓棠虽遭废离京, 但这两年里京城朝廷上却从来没有断过他的消息。燕云迎战北狄, 巧兵奇袭, 连收三城, 频传捷报;羌人归顺, 朝堂争论, 最后还是定下由燕王府代朝廷收受;重整西北大营,出兵直发北狄王庭,驱之延山之北,西北重回百年前的边境线。
此番种种,令人折服。
故而,虽然不断有人奏本皇帝再立储君,但东宫之位却一直空悬,迟迟无法定下。
在储君的人选上,众臣百官自有私心站队,但皇帝也有自己的思量,此间最沉不住气的,便是五皇子李鸿熙。
眼看李皓棠在燕云战功连连,李鸿熙如坐针毡,趁着皇帝犯旧疾的机会起了歪心思。
而皇帝也已对李鸿熙大失所望,便半真半假地养起了病,暂令李鸿熙监国,假借他之手来打压世家大族。
如此说来,陛下的病症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谢云韶若有所思,心中已然有了一个不好的猜测。
谢文涛直接点出了她的猜想:恐怕陛下是下定了主意,要再立储燕王。
谢云韶眉头紧锁:如此一来,谢府便危险了。
皇帝不喜李皓棠,原因在于其母族势力过盛,对这个儿子他倒是未有太多不满。如今李皓棠赫赫战功与李鸿熙的算计相比,高下立判。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李皓棠才是最合适的储君。
这两年下来,借着李鸿熙的手,陈皇后家族势力也被消耗得奄奄一息,空余个世家大族的架子供人瞻仰。
皇帝登基二十余年,多受世家牵制掣肘之苦。他若打定主意恢复李皓棠的太子之位,那么太子妃就绝不会让同样是世家女的谢云韶来做。正巧二人当初并未成礼,皇帝怕是要找谢云韶麻烦,来针对谢家了。
是陛下让你回谢府的?谢文涛听到谢云韶回家的消息便从政事堂赶回来了,你进宫后陛下问了哪些事情?
陛下详问了赵文虞之事,又提到了之前燕云羌人互市。谢云韶提起这些难免有些不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