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第141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傕的主力军在博望、宛城,这两座城亦是南阳的要冲。我军当尽早夺下这两座城池,再一路南下,攻占新野、邓县。”
  南阳地处盆地,三面环山,唯有东北部与南部有几处开口。为了速战速决,也为了避免被截断补给线,被荆州军队趁机突入,他们必须及早夺下博望、邓县这两座门户之城。
  宛城是南阳郡的郡治与经济中心,自然不必多说;新野是南阳郡的粮仓之城,又在淯水沿线,合该一并拿下。
  这是行军之前,他与荀彧、荀攸共同商量的战略目标,只是,具体该怎么攻城,先攻哪一座城,还得顺时而变,根据南阳局势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李傕占据南阳不过月余,尚未安稳。且西凉军一贯行事无忌,贪财好利,南阳士族、官民必不能容。”
  郭嘉道,“只要我军在征战中占据上风,晓以大义,城内之军必将望风而靡。”
  说完,他看向一侧的贾诩,
  “贾军师如何看?”
  正准备静观其变,却猛然被点名的贾诩实在不明白郭嘉为什么不找与他“相善”的顾至,非要逮着自己。
  只有顾至知道郭嘉如此行事缘由。无外乎是一丝丝的好奇,与对新同僚的试探。
  以郭嘉的敏锐,即使尚不知道贾诩的能耐,也能通过曹操安排马车的行为窥探到几分用意。
  眼见曹操和郭嘉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贾诩的身上,顾至也没有掉队,一样投以注视。
  贾诩向来低调,却也不是怕事之人。
  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
  “今岁干旱,赤地千里,三辅、关中出现人相食的情状。李傕带兵南下,定然也有灾荒的原因在。”
  “李傕见了人相食的惨景,必然忧虑饥荒之事,纵然南阳江河纵横,乃中州谷仓,他也定会学得董卓的做派,到南阳各地‘征粮’,运到宛、博望二城,打造另一个郿坞。”
  短短几句话,就让曹操的眼中逐渐兴起亮光。
  “李傕大军运输粮草之时,正是我们破城的好时机。”
  贾诩顺势赞道:“主公英明。”
  “这哪是我英明,是文和明目达聪。”
  身为一个极其清醒的主公,曹操从不会因为旁人的奉承之言而沾沾自喜,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
  只是知道归知道,被贾诩这样不露山不露水的聪明人夸赞,到底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愉悦得好似夏日里喝了一碗镇入井底的凉水,通身的舒畅。
  因为心情甚好,曹操一时之间也忘了对顾至的放养,出于一碗水端平的想法,他也询问了顾至的见解。
  “明远可有话想说?”
  身旁有贾诩这个不相熟的新同僚在,顾至到底给曹操留了身为主公的体面,没有已读乱回:
  “南阳各城易守难攻,不宜轻动。主公可突袭宛城、博阳两地附近的西鄂县,围点打援,在消耗敌军的同时,先行拿下这座兵少将寡的城池。”
  曹操道:“何为‘围点打援’?”
  经这么一提,顾至这才想起“围点打援”这个概念是后世提出的,不慌不忙地解释:
  “建武五年,耿伯昭奉世祖之命,攻打巨里。他佯装攻城,实则在途中设了埋伏,将费邑带来的援军全部诛杀,最终赢下攻城之战。”
  这正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名将耿弇的经典事迹。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