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第91节(3 / 4)
“既然两封信都是给我的, 世叔不如将两个信匣一起抛过来,也省得我多跑一趟。”
枣祗无语:“别想了。文若如此托嘱于我,定有他的用意。”
因为被顾至“两个都要”的索取行为震住, 一时之间,枣祗竟忘了思考他口中的“多跑一趟”是什么意思。
“夜色已深,我让人备好卧室,二位赶了大半天的路,早些去歇息吧。”
枣祗再度转向顾至,
“希望顾郎在读完荀彧的来信后,多慎重一些。”
起身离开前,似不放心,枣祗又加了一句,
“若顾郎仍一意孤行……听闻顾郎武艺不凡,我倒想领教一番。”
顾至没有把枣祗的“威胁”放在心上,但是他不能不管荀彧的怒火。
入夜,趁着所有人都睡着,顾至折回厅堂,顺走了木架上的另一只信匣。
卧室内一团漆黑,愀然无声。
案上一左一右放着两只信匣,信匣的大小和纹路没有任何不同,只在匣口的泥封上用两种颜色做了区分。
顾至点燃青铜油灯,在短暂的选择困难后,将手伸向青色泥封的那只木函。
冒险给朱色信匣,单纯求援给青色信匣。
刑犯断头前还能吃顿好的。二选一,当然得先拆看起来无害的那一封。
揭开泥封,打开信匣,取出帛书阅读。
只看了一眼,顾至就把信重新折上,微不可查地抽了口冷气。
——既欲冒险,何必打开此信?
脑中似响起了悲伤的小曲,一个小人顶着一张写着“悲”字的白纸,跪在墙边拉着二胡。
顾至轻手轻脚地把缣帛放回信匣,迟迟没有打开另一封。
表面上是两封信,两种选择,但其实荀彧早就猜到他想做什么,甚至猜到他会窃取另一只信匣,提前做好了准备。
不敢动.jpg
顾至老实地坐了一会儿,等缓过神,才磨磨蹭蹭地拿起朱色泥封的那一只,等着更加强烈的凄风苦雨的到来。
这只信匣中的缣帛更大一些,上面不止一句话。
「山行未尽,绿水恒常。彧幼时读兵法,曾闻“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1]”,“见可而进,知难而退[2]”……」
出乎意料的,这封被顾至视为洪水猛兽的信和他起初所预料的完全不同。
信中没有质问,没有责怪,没有告诫。
只有荀彧一贯以来的温声细语,如同好友之间的漫谈,娓娓道来。
信的开头写了荀彧幼时读兵法的体会。年幼的他认为,行兵布阵者,当保全自身,不到万不得已的险境,应极力避免以身涉险的举措。若无全身而退的把握,施行计策的时候要慎之又慎。
如今的他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不到生死关头,不该兵行险计。 ↑返回顶部↑
枣祗无语:“别想了。文若如此托嘱于我,定有他的用意。”
因为被顾至“两个都要”的索取行为震住, 一时之间,枣祗竟忘了思考他口中的“多跑一趟”是什么意思。
“夜色已深,我让人备好卧室,二位赶了大半天的路,早些去歇息吧。”
枣祗再度转向顾至,
“希望顾郎在读完荀彧的来信后,多慎重一些。”
起身离开前,似不放心,枣祗又加了一句,
“若顾郎仍一意孤行……听闻顾郎武艺不凡,我倒想领教一番。”
顾至没有把枣祗的“威胁”放在心上,但是他不能不管荀彧的怒火。
入夜,趁着所有人都睡着,顾至折回厅堂,顺走了木架上的另一只信匣。
卧室内一团漆黑,愀然无声。
案上一左一右放着两只信匣,信匣的大小和纹路没有任何不同,只在匣口的泥封上用两种颜色做了区分。
顾至点燃青铜油灯,在短暂的选择困难后,将手伸向青色泥封的那只木函。
冒险给朱色信匣,单纯求援给青色信匣。
刑犯断头前还能吃顿好的。二选一,当然得先拆看起来无害的那一封。
揭开泥封,打开信匣,取出帛书阅读。
只看了一眼,顾至就把信重新折上,微不可查地抽了口冷气。
——既欲冒险,何必打开此信?
脑中似响起了悲伤的小曲,一个小人顶着一张写着“悲”字的白纸,跪在墙边拉着二胡。
顾至轻手轻脚地把缣帛放回信匣,迟迟没有打开另一封。
表面上是两封信,两种选择,但其实荀彧早就猜到他想做什么,甚至猜到他会窃取另一只信匣,提前做好了准备。
不敢动.jpg
顾至老实地坐了一会儿,等缓过神,才磨磨蹭蹭地拿起朱色泥封的那一只,等着更加强烈的凄风苦雨的到来。
这只信匣中的缣帛更大一些,上面不止一句话。
「山行未尽,绿水恒常。彧幼时读兵法,曾闻“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1]”,“见可而进,知难而退[2]”……」
出乎意料的,这封被顾至视为洪水猛兽的信和他起初所预料的完全不同。
信中没有质问,没有责怪,没有告诫。
只有荀彧一贯以来的温声细语,如同好友之间的漫谈,娓娓道来。
信的开头写了荀彧幼时读兵法的体会。年幼的他认为,行兵布阵者,当保全自身,不到万不得已的险境,应极力避免以身涉险的举措。若无全身而退的把握,施行计策的时候要慎之又慎。
如今的他仍然坚持这个观点,不到生死关头,不该兵行险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