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1 / 4)
曹操最初因为荀攸去而复返的惊讶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抑制的震动。
与其他谋士更专注当下局面的策略不同,荀攸的见解如同一张蛛网,悄无声息地延展,覆盖了每一处不起眼的角落。
“袁术此人,难为盟友,陶谦所倚仗的唯有公孙瓒。
“公孙瓒却未必会管徐州的是非。他没有理由与吕布交恶。陶谦若要得到公孙瓒的助力,唯有一个办法——”
烛光之下,荀攸清隽的容颜不带任何神色,眼神平静而笃然。
昏暗的火光在他眼中跃动,好似燃烧着无形的枷锁。
“刺杀刘虞。”
曹操已哑然失言,对面的荀攸仍有条不紊地分丝抽线,为他解析局势。
“因为‘诛杀天子’一事,公孙瓒已得了骂名。哪怕后来袁绍作了澄清,民众知晓‘幽、冀两州的天子都是由他人假冒’的事实,也难以挽回他的声名。
“刘虞为幽州牧,牵制着公孙瓒的一举一动,又因‘天子’一事与公孙瓒翻脸。若在这个时候,刘虞突然被刺,无论公孙瓒长了多少张嘴——在外人眼中,刘虞都是他杀的。”
曹操已然背脊发凉。
他并非因为与刘虞有旧而骇然,他只是代入了公孙瓒的视角,被这避无可避的阴毒之计惊出了一后背的汗:
“刘虞在幽州名望甚深,久负美名,受民众爱戴。公孙瓒先杀‘天子’,又杀刘虞,怕是会引起幽州民众的震怒。”
谁不知幽州牧刘虞仁政爱民,将幽州治理得繁荣富庶?
就是因为刘虞治州的功绩与显达的名望,才让袁绍起了另立的心思,非要推刘虞当皇帝。
“若是再过几年,公孙瓒再立威名,未必不能与刘虞抗衡。”
曹操不知陶谦那边的幕僚是何人,竟能想出如此毒计,
“此时,一旦刘虞身故,公孙瓒将受万夫所指,腹背受敌,未必能躲得过南北各军的侵袭。”
“陶谦并不会管公孙瓒能不能守住幽州,他只想让公孙瓒南下。”
荀攸接口,
“幽州生变,公孙瓒一定会与陶谦结盟,谋划青州。”
公孙瓒盯准青州是必然之事。他必须要转移矛盾,也必须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吕布所在的青州正是这条退路。因为吕布刚到达青州,还未完全站稳脚跟,青州正是最容易夺取的时候,是公孙瓒最佳的选择。
“这是阴谋,也是阳谋。刘虞若因刺杀而死,陷入危局的不仅是吕布与公孙瓒……亦有主公。”
青州、徐州都与兖州交接,一旦公孙瓒的铁骑转战青州,与陶谦、袁术连作一线,兖州东部的两个郡国会被包入线中,祸迫眉睫。
“公达说得对,刘虞绝不能死在这个时候。我立即写一封信,送给刘虞与吕布……”
“袁本初那边,主公亦可稍作提醒。”荀攸稍稍转了话锋,仿若在暗示什么,“而今,正是折返昌邑的好时候。若是再过一些时日,天气可就热了。”
一时之间,曹操难以分辨这句“天气热”是否另有深意。
但经过方才的那一席话,对于荀攸的提议,曹操绝没有轻忽的道理,他立即颔首:
“再过五日,全军东进。” ↑返回顶部↑
与其他谋士更专注当下局面的策略不同,荀攸的见解如同一张蛛网,悄无声息地延展,覆盖了每一处不起眼的角落。
“袁术此人,难为盟友,陶谦所倚仗的唯有公孙瓒。
“公孙瓒却未必会管徐州的是非。他没有理由与吕布交恶。陶谦若要得到公孙瓒的助力,唯有一个办法——”
烛光之下,荀攸清隽的容颜不带任何神色,眼神平静而笃然。
昏暗的火光在他眼中跃动,好似燃烧着无形的枷锁。
“刺杀刘虞。”
曹操已哑然失言,对面的荀攸仍有条不紊地分丝抽线,为他解析局势。
“因为‘诛杀天子’一事,公孙瓒已得了骂名。哪怕后来袁绍作了澄清,民众知晓‘幽、冀两州的天子都是由他人假冒’的事实,也难以挽回他的声名。
“刘虞为幽州牧,牵制着公孙瓒的一举一动,又因‘天子’一事与公孙瓒翻脸。若在这个时候,刘虞突然被刺,无论公孙瓒长了多少张嘴——在外人眼中,刘虞都是他杀的。”
曹操已然背脊发凉。
他并非因为与刘虞有旧而骇然,他只是代入了公孙瓒的视角,被这避无可避的阴毒之计惊出了一后背的汗:
“刘虞在幽州名望甚深,久负美名,受民众爱戴。公孙瓒先杀‘天子’,又杀刘虞,怕是会引起幽州民众的震怒。”
谁不知幽州牧刘虞仁政爱民,将幽州治理得繁荣富庶?
就是因为刘虞治州的功绩与显达的名望,才让袁绍起了另立的心思,非要推刘虞当皇帝。
“若是再过几年,公孙瓒再立威名,未必不能与刘虞抗衡。”
曹操不知陶谦那边的幕僚是何人,竟能想出如此毒计,
“此时,一旦刘虞身故,公孙瓒将受万夫所指,腹背受敌,未必能躲得过南北各军的侵袭。”
“陶谦并不会管公孙瓒能不能守住幽州,他只想让公孙瓒南下。”
荀攸接口,
“幽州生变,公孙瓒一定会与陶谦结盟,谋划青州。”
公孙瓒盯准青州是必然之事。他必须要转移矛盾,也必须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吕布所在的青州正是这条退路。因为吕布刚到达青州,还未完全站稳脚跟,青州正是最容易夺取的时候,是公孙瓒最佳的选择。
“这是阴谋,也是阳谋。刘虞若因刺杀而死,陷入危局的不仅是吕布与公孙瓒……亦有主公。”
青州、徐州都与兖州交接,一旦公孙瓒的铁骑转战青州,与陶谦、袁术连作一线,兖州东部的两个郡国会被包入线中,祸迫眉睫。
“公达说得对,刘虞绝不能死在这个时候。我立即写一封信,送给刘虞与吕布……”
“袁本初那边,主公亦可稍作提醒。”荀攸稍稍转了话锋,仿若在暗示什么,“而今,正是折返昌邑的好时候。若是再过一些时日,天气可就热了。”
一时之间,曹操难以分辨这句“天气热”是否另有深意。
但经过方才的那一席话,对于荀攸的提议,曹操绝没有轻忽的道理,他立即颔首:
“再过五日,全军东进。” ↑返回顶部↑